• 孕妈妈自检避免孕期危险

  • 发布时间:2010-06-22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孕期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孕妈妈自检避免孕期危险,一个小生命在自己的身体里慢慢长大,孕妈妈开始敏感起来了:肚子里的这个小人儿他(她)好不好?营养够不够?无奈隔着一层肚皮,想看也看不到。有些孕妈妈可能会依赖医院检查。...,以下是完整【孕妈妈自检避免孕期危险】原文:

  •   一个小性命在本人的身材里慢慢长大,孕妈妈开始敏感起来了:肚子里的这个小人儿他(她)好欠好?养分够不够?无奈隔着一层肚皮,想看也看不到。有些孕妈妈可能会依赖病院检验。

      原本,最理解宝贝状况的还是孕妈妈本人,他(她)与你血肉相连。病院定期检验只要十几回,而全部受孕期内,腹中的宝宝可能产生各类变更。

      所以,孕妈妈需求掌握几种家庭自我监护的办法,如此你就可以随时掌握体内宝宝的“动向”、防止孕期风险了。

      数胎动

      胎动能表明母体的幼体在宫内的正常情况,是用来猜测母体的幼体在宫内安危的重要讯号。

      受孕18~20周以后,大多数孕妈妈能感觉胎动了:开始的时候比较轻,次数也少。随着月龄添加,胎动逐步增多、加强。受孕28~32周,胎动最激烈,受孕36~38周以后,胎动幅度、次数逐步减少,由于宝宝长大了,相对来说,空间显得太小了。

      数胎动时,孕妈妈的姿势可采用坐位或侧卧位,将两手放在腹壁上。从“宝宝”开始动,时断时续地,直到他(她)中止不动为1次。两次胎动中间会有较分明的间隔时间。孕妈妈可以利用糖果、钮扣或牙签来协助记忆。

      tips:从28周开始直至临产,天天早上、中午、晚上各数一次,每次1小时。正常胎动1小时应为3~5次,有些人会稍多些,只需胎动纪律、变更不大,也是正常的。

      baby 提示:胎动的不正常讯号

      1、胎动过频、无间歇地躁动常可能是“宝宝”早期缺氧、挣扎而发出的讯号,必要时孕妈妈应实时去病院检验。

      2、12小时的胎动总数假如少于20次或许每小时胎动少于3次,表现母体的幼体宫内缺氧,孕妈

      妈应加以警觉,可以轻拍或轻推腹部,并起立活动10~15分钟,或吃些食物,再数1小时,假如这时胎动继续减慢,须立刻去病院检验。

      听胎心

      胎心的速度,可以提醒母体的幼体的健健康康状况。

      从28周开始,准爸爸就可以在家里和孕妈妈一同听“宝宝”的心跳。听胎心时,孕妈妈先排空小便,取平卧位,两腿伸直。

      准爸爸先轻按孕妈妈的腹部,找到宝宝的背部,然后放上木听筒听胎心音。“宝宝”的心跳像钟表的“滴答、滴答”声,速度较快。

      天天至少听1次胎心,每次要数1分钟,每分钟在120~160次之间,以规矩、无间隙为正常。

      baby 提示:胎心的不正常讯号

      1、假如每分钟的胎心率>160或<120,均是“宝宝”在体内有风险,应实时到病院检验。

      2、假如胎心跳动不纪律,忽快忽慢,有间隙,孕妈妈应多加注意,过一段时间再听一次,

      如依然不正常,应实时去病院检验。

      称体重

      孕妈妈经过称本人的体重,可以断定“宝宝”发育能否正常。天天在同一时辰或一致条件(进食、排便、穿着)下,察看本人体重的变更。

      孕妈妈在全部孕期体重约添加12.5公斤,这个中包含母体的幼体、胎盘和羊水的重量,还包含怀孕的妇女体内发生的更多的血液、扩展的子宫和日渐饱满的乳房及身材各局部脂肪堆积的份量。

      每个孕妈妈的体重状况都有所不同,只需体重逐月有纪律地添加,就表明“宝宝”发展良好。如体重增长过慢、过轻或过快、过重,那就要惹起重视,在产科大夫的检验和养分师的指点下,合理布置饮食,以免他“她”发育不良或变成巨大儿。

      baby 提示:体重的添加纪律

      通常状况下,孕早期体重添加并不分明,尤其当有比较严重的妊子反映时,体重还会减轻,这都属正常状况。孕中期(13~28周),体重每周会添加250~350克;孕后期(29~40周),体重添加得最多,由于这时候母体的幼体和胎盘发展得最敏捷,体重每周添加500克左右。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避免 妈妈 孕期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