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种“逗乐”对孩子成长不利?

  • 发布时间:2011-04-18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心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哪种“逗乐”对孩子成长不利?,“很多人在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时,都会忍不住上前“逗乐”一下。但很多人不知道,“逗乐”是一种没有轻重的行为,如果“逗”的方式不正确,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哪种“...,以下是完整【哪种“逗乐”对孩子成长不利?】原文:

  • “很多人在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时,都会忍不住上前“逗乐”一下。但很多人不知道,“逗乐”是一种没有轻重的行为,如果“逗”的方式不正确,会对孩子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哪种“逗乐”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长应该怎么保护孩子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场景1
    孩子拿出自己东西
    镜头一:“妞妞你在吃什么呀?”电梯里,一位邻居阿姨煞有介事地盯着妞妞手上的蛋糕,笑嘻嘻地问:“这蛋糕好像很好吃,给阿姨吃一点好吗?”一听这话,妞妞“嗖”地把手上的蛋糕背到背后,盯着眼前这位阿姨,摇摇头。看着孩子这反应,妈妈面子似乎有些挂不住,在一旁循循善诱:“这孩子,怎么越来越小气了,以前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阿姨问你要蛋糕吃,是逗你玩的,不会真吃的。下次别人再问你要东西,可不能这么小气。”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镜头二: “妞妞,你手上的棒棒糖可以给我吃一点吗?”小区楼下,邻居阿姨充满期待地对妞妞说。妞妞直勾勾地盯着眼前这位阿姨,小心翼翼地把手上的棒棒糖递上前去,满脸的不舍,生怕邻居阿姨真的吃了她心爱的食物。这位阿姨看着妞妞战战兢兢地把棒棒糖递过来的样子,表扬道:“妞妞真乖,现在变得大方了。阿姨不吃,你快吃吧。”这时,妞妞似乎长出了一口气,受到夸奖后的得意,替代了刚才的不舍和惶恐。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镜头三:“妞妞,把你手上的棒棒糖给我吃一点好吗?”次数多了,妞妞对这句话已形成了“免疫”。因为她已经“身经百战”、“训练有素”了。看着妞妞大方地把棒棒糖递过来的样子,这位阿姨便来劲了,一把夺过棒棒糖,佯装要跑。没走两步,背后传来孩子哇哇大哭的声音。
    专家分析
    分享教育看具体情况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孩子是非常单纯的,对成人的真和假没有分辨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陈金菊说,当孩子在遇到这样逗他的大人时,并不能分辨成人的行为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一般来说,家长都会教育孩子要‘言出必行’。”因此孩子一般都会把成人“逗”的行为认真地对待。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从“言出必行”的教育角度来说,成人在让孩子分享食物时,最好也能做到言出必行。陈金菊表示,既然孩子给了,成人就应该象征性地吃一点。如果成人说了,又不去做,会扰乱孩子心智,使孩子潜意识中受到影响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当然,孩子不能做到分享他喜爱的事物,家长也不能责怪。“孩子有权利捍卫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别人在问他要他喜欢的东西时,他可以给,也可以不给,家长不应强求。”南宁市红黄蓝早教亲子乐园园长谭菊萍说。就像成人在自己喜欢的东西面前也很难做到分享一样,孩子也有心爱的东西,虽然这样东西在成人眼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只是成人拒绝的方式会比较委婉,而孩子拒绝时很直接。”谭菊萍说。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陈金菊认为,分享教育也要看具体情况。“有些东西是可以分的,而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分的。当孩子喜欢的事物没办法分享时,他就会保护他喜欢的东西。”
    教育建议:家长在碰到其他成人这样逗自己的孩子时,如果不好当下立即阻止,最好能在事后补救,不让孩子心理受到负面影响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陈金菊表示,出现镜头一中孩子不愿把手中的蛋糕和别人分享的情况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理由。如果是因为孩子非常喜欢蛋糕,怕给了别人自己就没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孩子特别喜欢,也可以自己留着吃。如果孩子的回答是“我不喜欢他”,家长应该问问孩子不喜欢那个人的理由,因为孩子也有权表达自己的喜好。如果孩子表示,不愿意分享给他人是因为那个人“长得丑”或其他不正当的原因,家长就要借此给予纠正,告诉孩子与人交朋友不应该只看外表等。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如果遇到镜头二中,孩子愿意把蛋糕分享给别人,但那人并没有吃时,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分享的行为,然后告诉孩子:“妈妈平时告诉过你,要说到做到对不对?阿姨刚才不吃你的蛋糕,是因为她想试探试探你,愿不愿意与她分享。我下次会告诉阿姨,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说了要吃,最后又不吃。”
    场景2
    用小物件“戏弄”孩子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公园里,一对年轻的父母正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散步。迎面来了几个朋友,一番热情之后,大家开始逗起孩子来。一位姐姐把手机上美丽的挂坠拿出来,在宝宝面前晃了几下,口里念着“给你,给你。”看着那色彩缤纷的饰物,宝宝本能地伸出手来去抓,可姐姐眼疾手快,迅速把手机挂坠拿开,不让宝宝抓到。等宝宝把手放下后,手机挂坠又出现在了他眼前,可再想用手去抓,挂坠又“不见”了。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专家分析
    不要“欺骗”孩子
    成人用这样的方式来逗小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欺骗”。陈金菊表示,孩子也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个体。当孩子在着急时,逗他的人却在笑,导致孩子会不明白他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常常被这样“戏弄”,孩子会对自己的判断不敢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孩子自信心自尊心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教育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这样逗孩子,对孩子的伤害不会太明显。但如果孩子已经懂事了,别人这样逗孩子孩子在手足无措时,家长应该怎么做?陈金菊表示,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那个姐姐这样逗你是不对的,说了给,就应该真的给。但她这次可能只是想和你一起玩而已,下次姐姐想再这样跟你玩,我们可以告诉她玩些别的游戏。”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场景3
    通过交换表达关爱
    “快叫我姐姐,叫我姐姐我就给你糖吃。”一位二十五六岁的“阿姨”这样逗着孩子。一旁另一位40多岁的“伯伯”也跟着起哄:“你叫我爷爷,我也给你糖吃。”这时,这位3岁的孩子显然有些手足无措,但为了美味的糖果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叫着“姐姐”“爷爷”……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专家分析
    爱没有“附加条件”
    陈金菊说,但如果常常这样以交换的条件来要求孩子,便有些不妥。大人给小孩糖,是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但如果附加了条件,性质就变了。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这糖是我付出之后换来的,是应得的,而不把它视为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教育建议:陈金菊认为,遇到这样逗小孩的情况,家长也不必特地将其夸大。但如果这“逗”中包含恶意,就要阻止孩子顺着逗人者的意思做。如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如果想吃糖,妈妈下次给你买。”如果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家长在事后可以让朋友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做法,不能用交换的方式来要求孩子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成长 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