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措辞,当然要从叫我“爸爸”开始。晚饭后,我抱着女儿外出散步时,指着本人的鼻子,问女儿:“我是谁?”然后再自答道:“我是爸爸。”女儿眨着星星般的眼睛,惊讶于我的扮演。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回到家里,我指着书架上的照片,又明知故问地问:“这是谁?”然后再把照片与本人比对一番,假装豁然开朗状,“噢!这是爸爸。”她也似懂非懂。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临睡前的游戏中,我指着她的小鼻子:“你是宝宝,”再指回我的鼻子:“我是爸爸。”怕她不明白,我一边用食指在两个鼻子间点个往返,一边说明道:“你是爸爸的宝贝,我是宝贝的爸爸。”她更是云里雾里了。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就如此,万万次摇头摆尾抑扬顿挫后,有一次女儿跌跌撞撞地蹦出“爸——噗”。她不完美的发音给我留下的倒是完美的体验和记忆。那一刻,比我拿到博士学位时还要冲动百倍。我早料到,这般锲而不舍地以身作则总会有收获的。
这更倍增了我教女儿的信心和勇气。女儿练习“哥”的发音时,因掌控欠好咽喉部肌群的调和,很是挣扎了一段时间,而一旦轻车熟路了,时不时地绚烂地叫一声“哥”。当然,“不要”可是女儿无师自通学会的,这个用来表现回绝或厌弃的词汇,经常会随同着她摇手、扭头以及斩钉截铁的语气一同呈现,让人认为又好气又好笑。我想可能是她从大人们“要不要喝水”,“要不要撒尿”等问话的频用语法中自行琢磨出来的效果。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可见,孩子们惊人的表示往往是对大人们呆笨想象力的无情挖苦。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教婴幼儿学母语,人们习用“地毯式轰炸”的方法。原本,言语是需求逐渐积聚的,累积到一定的时候,顺口而来就成了一件易事。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