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

  • 发布时间:2011-04-18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营养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维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若是只想预防坏血病,每天需要十几个毫克的维生素C就够了。正常情况下,60毫克也足够在肝脏中留有一定储备了。但为了满足人体的最佳状态和预防慢性病的需要,目前多数国家的...,以下是完整【维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原文:

  • 若是只想预防坏血病,每天需要十几个毫克的维生素C就够了。正常情况下,60毫克也足够在肝脏中留有一定储备了。但为了满足人体的最佳状态和预防慢性病的需要,目前多数国家的推荐量是100毫克。
    一直都有很多人问我,维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是每天100毫克,还是1000毫克?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若是只想预防坏血病,每天需要十几个毫克的维生素C就够了。正常情况下,60毫克也足够在肝脏中留有一定储备了。但为了满足人体的最佳状态和预防慢性病的需要,目前多数国家的推荐量是100毫克,可耐受最高量是1000毫克。也就是说,从100毫克到1000毫克都是安全的。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如果靠天然水果蔬菜来供应,吃到100毫克的维生素C已经有点辛苦了,吃到1000毫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过,服用药片倒是很简单,只要吃10粒酸溜溜的维生素C小药片,就可以达到1000毫克的水平了,费用只有大约3毛钱。
    一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很大不同,也会因为生理状况的不同而产生极大差异。有些差异是遗传决定的,另一些可能是后天饮食生活习惯形成的,还有一些是疾病带来的需求变化。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比如说,很多感染性疾病都会增加维生素C的需要量,外伤精神压力也会增加维生素C的需要量。所以,在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建议每日服用1000毫克的维生素C,这是国内外营养学家都认可的。一些营养学家私下里承认,他们自己也经常服用维生素C片剂,每日的数量从300到1000毫克不等。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又比如说,贫血的人需要增加维生素C,以帮助植物性铁的吸收,从而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足够的原料。
    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胃酸不足的人非常需要增加维生素C。一方面,植物性食品中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相当依赖于胃酸的作用,因为胃酸的强酸性可以让它们从不溶性变成可溶性状态。如果胃酸不足,吸收率就会很低,即便吃了富含铁、锌的食品营养元素也会穿肠而过,身体仍然贫血缺锌、缺乏活力。而贫血缺锌的状态,又会影响到消化道细胞的更新和组织修复,进一步降低营养吸收能力,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维生素C提高矿物质吸收率的作用,在此时显得更为宝贵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对于胃酸不足、消化不良的人来说,维生素C除了帮助微量元素的吸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由于胃酸不足,胃内pH值较高,起不到足够的杀菌作用,食物在胃中停留几个小时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菌繁殖。这种繁殖的效果和炒熟的蔬菜长时间放在室温下一样,都会使食物中的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并进而合成亚硝胺,会大大增加患癌症的危险。维生素C是抑制亚硝酸盐转变成亚硝胺的最有效物质。所以,对于消化不良胃酸不足的人来说,吃饭时服用两三片维生素C不失为明智之举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还有很多人问,天然的与合成的维生素C有什么不同呢?维生素C没有什么不同,一种化学物质,无论是化学合成、发酵生产还是从天然食物中提取,只要结构一样,只要足够纯,作用也完全一样。不过,发酵生产的维生素C毕竟比较“纯洁”。
    如果不是从天然食物中把维生素C提纯出来,而是把天然食物做成冻干粉末,压成片或做成胶囊,它就保留了天然食物的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其综合作用肯定要比单一的维生素C更有效。吃维生素C药片不能替代吃水果蔬菜,正是这样的道理。至于是购买“天然”来源的果蔬冻干维生素C产品,还是购买普通的维生素C小药片,就看您的经济实力和效益比较啦。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温馨提示:
    过了保质期或者开封后时间太长的维生素药片不要服用。因为部分维生素降解产物可能有一定毒性
    文/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红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坏血病 维生素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