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特殊重视怀孕的妇女的品德性格涵养,要求遵照一定日常生活原则,防止各类不良刺激。
王相,明末清初人,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蒙学家。他在为宋人王应麟著的《三字经》所作的注中说:“妇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悲之事,往往生子聪慧,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此注中从起居坐卧、言谈视听等方面,对古代的胎教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到了清代,衡阳人贺兴思又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将王相的“注”总结为一个“正”字。凡母之正者,而生子天然无不正也。并提出了怀孕的妇女的日常生活原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经,目无邪视,口无邪言,心无杂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固然这些戒律清规过于严厉且不无偏颇之处,但即便从现代医学观念来看,怀孕的妇女做到心胸坦荡、言语大度、行动庄重,对本身、对母体的幼体都长短常有益的。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前人还十分重视知识修养及形景的感染对母体的幼体的波及。《诸病源候论》中有:“妊子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妙,宜佩白玉;欲子贤良,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也。”《钱氏儿科学》中谈到“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