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迟满足是很好的教育手段

  • 发布时间:2010-05-26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育婴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延迟满足是很好的教育手段,经典实验回放:20世纪70年代,在WalterMischel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以下是完整【延迟满足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原文:

  • 经典实验回放:

    20世纪70年代,在Walter Mischel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正文: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家长总是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家长对于孩子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却剥夺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机会。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延迟满足——吃玩学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如何在生活中用延迟满足锻炼孩子自控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孩子要吃,爸爸妈妈不要一概接受或拒绝孩子,可以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比如,在保证孩子三餐吃饱的前提下,让孩子完成一个“任务”后,再吃零食。“任务”可以是等待,也可以是学一个小本领,或者是听妈妈讲一个故事,只要是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延迟”方式都是可取的。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孩子游戏的时候,不要让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也可以运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自控能力。又比如孩子想买一个新玩具爸爸妈妈可以建议等到节日或他生日时再买给他;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不要每次都让孩子赢,让他先输再赢的方法也能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这样,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或正式比赛时,就不会经受不起挫折或因失败而失去信心了。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孩子在学习新本领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会做或一下子学不会的时候。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延迟满足。首先,孩子碰到不会做的事时,爸爸妈妈不要立即帮助孩子,而是在一旁仔细观察,看看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等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再慢慢地给予指导,切忌直接把解决方法告诉孩子。其实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需要就已经被延迟了。而且,孩子在这段时间内的探索,其实是在自我学习,对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无害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本文关键字:手段,教育,满足,孩子,延迟,可以,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教育 幼儿园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