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天天邀请壮壮到家里来玩。玩着玩着,为了抢夺一个小汽车,两个小家伙打了起来。妈妈阻止天天说:你是小主人,应该让着客人。天天哭着大声说:不对,这玩具是我的,他得听我的。妈妈说:是你主动邀请壮壮来玩的,你不让着客人,以后人家就不来玩了。天天边说不玩就不玩!边去推壮壮,还说你走!你走!妈妈也生气了,使劲推了儿子一下,说:你这孩子不讲理,我们都不理你了!天天说:不理就不理!关上房门,一个人在里面哭。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天天妈妈很尴尬,向壮壮母子道歉:这孩子脾气特别拧,壮壮别计较。壮壮妈妈连忙说:壮壮也做得不对。转身训斥壮壮:你们抢什么抢!现在都玩不成了吧?壮壮不服气地说:是我先拿到小汽车的。妈妈说:不许狡辩!谁先拿到手就是谁的吗?你们不会一起玩吗?挨了批评,壮壮撅起了小嘴。一场聚会不欢而散。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不管什么理由,发脾气终归是不好的,有话可以好好说,有问题可以好好解决,发脾气不但无济于事,还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大家通常这么认为。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会先批评教育,再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争取以后不要再犯了。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就像天天和壮壮一样,他们对妈妈的管教并不服气,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关键在于:父母没有意识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当成人做错事而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或者被误解而感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这样就得到了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共情。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往往被成人认为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导的,而孩子自己又不会主动倾诉或咨询,所以他得到的共情远远少于成人,只能默默地承受心理压力。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发脾气的孩子是情绪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困惑比不发脾气的孩子更强烈,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的共情,需要父母的安抚与帮助,可是,他得到的更可能是父母的压制与批评。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外在的压力或许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气,却加剧了他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讲的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共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共情,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
与孩子共情,父母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父母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父母的批评与教育。
在孩子发脾气或者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共情。
天天的妈妈可以这样做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蹲下来,看着天天,帮助天天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和壮壮都喜欢这个小汽车,是吗?观察天天的反应,看他是否认可自己的解读,如果天天没有异议,接着交流,将孩子能一步一步应答的推理蕴涵其中。如果他拿了小汽车,你没有拿到,你会不高兴,是吗?→ 如果你拿了小汽车,他没有拿到,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壮壮不高兴了,他还愿意玩吗?→如果他不愿意玩了,你还能与他玩得高兴吗?→你觉得是小汽车重要呢,还是与壮壮玩得高兴重要呢?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对天天喜欢小汽车以及得到小汽车就高兴等情绪进行了共情,同时还引导天天共情壮壮,从自己得不到小汽车不高兴去感受壮壮得不到小汽车也不高兴的情绪这样,天天在情绪与认知上的冲突都得到了化解,而且这种化解是孩子内在的领悟,不是外在的灌输。共情改变了妈妈的强权教育,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共情之法:换位思考与体验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共情的关键在于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对方的思考与体验。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我们不容易很快、很准地察觉对方的心灵世界,也不容易很快、很准地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共情。共情,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
共情是共鸣,不是评价和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孩子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者默认了,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 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绪并没有机会澄清,他并没有领会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发脾气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不愉快,而是懵懵懂懂地接受父母的说教。
共情要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你可以做的是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1.用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等句式,帮助孩子说出心里话。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2.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可以用我愿意听听你的想法等句式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心声。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共情,接受与给予相辅相成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共情是理解别人的能力,需要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你可以做的是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1.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这是孩子感受与学习共情的基础。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2.多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会。例如,有时奶奶没有及时给孩子准备所需要的东西,妈妈可以跟孩子交流:奶奶今天累了(或身体不舒服),不能帮助你,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理解与共情是相互的,给予别人共情的孩子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别人给予的共情。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通过阅读培养共情能力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图画书含有丰富的人物角色和心理活动,阅读图画书能提高孩子理解他人心理活动的能力,如果你有意设计一些提问,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当故事情节出现波折的时候,你先停顿一下,卖个关子,激发孩子的思考:天气突然变冷了,小猴该怎么办呢?没有找到妈妈,小猴心里是什么感觉?若孩子的想法与书中不一样,也应该得到你的鼓励,开放的自主阅读更有益于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同意对方的立场。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有时父母为了暂时平息孩子的情绪,甚至讨好孩子,可能会把共情演变为同情。例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你对孩子说:我理解你,这是你的玩具,他却来抢,真不像话!他怎么能欺负你呢?!算了,别哭了,不跟他玩了,妈妈陪你玩。诸如此类的安慰和打抱不平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