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婴儿视觉的发展,人类为了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对眼睛的依赖超过对其他任何感官的依赖。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把眼睛比喻为%22心灵的窗户%22。但是,似乎和这种需要不相称,婴儿的视...,以下是完整【婴儿视觉的发展】原文:

  • 人类为了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对眼睛的依赖超过对其他任何感官的依赖。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把眼睛比喻为"心灵的窗户"。但是,似乎和这种需要不相称,婴儿视觉却是所有感觉中发育成熟最晚的。我们知道,视觉是由眼睛大脑的相应部位共同掌管的,新生儿眼睛大脑发育都还不成熟,例如,掌管调节眼与物体距离的晶状体肌肉,在出生时还很弱,负责接收光线并往大脑输送的视网膜细胞在出生后几个月才慢慢成熟。而掌管信息接收的视觉皮层细胞到几岁以后还不能和成人相比。 由于这些原因,新生儿眼睛还不能准确地聚焦,而且由于视敏度不够导致的分辨能力差,新生儿还不能利用眼的聚焦功能。当我们到眼科检查视力时,医生一般要把你眼睛接受视觉刺激的能力和正常成人的标准相比,对你的视力做出估计。心理学家采用这种指标测试新生儿,发现,在新生儿眼里,一个距离6米的物体,相当于成人从200米远看这个物体。我们成年人看较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较近的东西清楚,而新生儿则不同,在他们眼里,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焦,他们不知道在他们身边有东西需要留意。即便是从近处看人的面孔,也是模糊的(图1)。 虽然可怜的新生儿眼睛还看不清楚,但是他们凭借有限的视力积极地探究着周围环境。他们从视野中找出令他们感兴趣的一切事物,他们的视线会随着移动的物体移动。只是这种移动的速度比较慢,准确性也较差。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婴儿视觉系统成熟非常快。3个月时,婴儿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个月婴儿的视敏度相当于成人的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此外,眼睛的搜索和跟踪能力发展也很快,1个月时,婴儿可以以一种平稳的眼动追踪一个移动较慢的物体,6个月时,这种能力就相当发达了。 在出生前几个月里,婴儿的颜色知觉发展也很快。刚刚出生的婴儿,对颜色就已很敏感,实验发现,新生新生儿喜欢看五颜六色的东西,不喜欢看灰色的东西。但这时他们还不能区分颜色,1-2个月时,婴儿即可对各种颜色加以区分了。4-5个月时,他们已能分辨出属于同一种颜色、但深浅不同的两种色彩了。4个月以后的婴儿,由于视敏度的发展,能够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这和我们成人的红绿蓝三元色已经相当接近。在4个月婴儿的眼里,两种不同的蓝色都被看成蓝色,但如果你给他们看黄色和绿色的两个东西,他们就能分辨出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颜色的分辨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因为这个年龄婴儿还不可能通过语言学会各种颜色的名字。 由于婴儿看周围的东西越来越清楚,对视野中的一切事物的探索越来越熟练,他们逐渐知道了环境的特征和空间排列方式。近年来,心理学家婴儿视觉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三种视知觉:深度知觉、模式知觉和对象知觉。我们先来看看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 所谓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婴儿要够摸一个东西,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深度知觉。当婴儿学会爬之后,深度知觉可以使他们避免从床上、台阶上摔下来。 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中,但负责捕捉图象的人眼视网膜表面却是二维的。人要靠各种视觉提示把视网膜接收到的二维表象转换为真实世界中的立体图象。在加拿大多伦多,有一座世界最高的电视发射塔,凡是上过塔顶的人都知道,在专供观赏的塔顶的外侧,其地面是玻璃的,下面就是塔外的街道。可想而知,初上塔的人要在这玻璃地面上行走,难免有些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正是深度知觉造成的。只要我们爬上一座高的建筑物,如大楼、大桥等,往下看去,都会产生这种恐惧。那么,新生儿婴儿有这种恐惧吗?如果有,就证明他们也有深度知觉。 利用这种原理,心理学家早在60年代就发明了一种叫做"视崖"的实验设备,这设备其实就是一个玻璃平台,但平台的一半比地面高出1米,和玻璃紧贴着,另一半和地面的高度一样,面积为一半的高台上和另一半低的部分都铺着同样图案的方格布,整个台子的周围用木板围起来(图2)。对儿童和成人来说,在玻璃下面的高低差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当然,我们也知道,如果从高的一半爬到低的一半,也不会摔下去,因为玻璃面是平的。图2 视崖 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把刚刚会爬的婴儿放在台子上高的一侧,然后在低的一侧的边缘放一个好玩的玩具,让孩子妈妈站在玩具边招呼孩子过来拿玩具。如果孩?quot;傻乎乎"的没有深度知觉,他们就会毫不在乎地爬过去拿玩具。但是几乎所有会爬的6、7个月的婴儿爬到高的一侧的边缘就不敢继续爬了,显然,他们发现了前面是一个"悬崖",再往前爬可能会摔下去。这个实验说明,会爬的婴儿已经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但是,婴儿的深度知觉最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8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又进行了新的研究。他们发现,我们成年人的深度知觉的主要的三种形式-运动深度、双眼深度和图画深度,早在婴儿会爬之前,就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 所谓运动深度,就是我们通过身体运动对外部远近高低的感觉和知觉。举例来说,当我们转动自己的头同时看周围的景物时,可以发现,当我们的头转动时,周围的景物离自己越近,移动速度也越快。此外,如果把一只杯子从紧贴着脸的位置慢慢向远处移动,杯子会变得越来越小,杯子上的图案也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属于运动造成的远近知觉。这种运动深度情境,是婴儿最早能觉察到的。心理学家发现,出生刚3个月的婴儿,如果你把一个物体移动到他眼前时,他就会保护性地闭眼,怕这个东西碰着他。实验还发现,3、4个月的婴儿即可通过运动来检测物体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的立体形状。 所谓双眼深度,就是通过两眼的视差觉察到的物体的远近深浅。我们知道,我们的两只眼睛接受到的视觉画面是略有不同的。这种双眼视差进入大脑后,大脑经过整合和分析,使我们产生画面的立体感。心理学家采用非常巧妙的方法研究了婴儿的双眼深度知觉,研究者把两幅相互重叠、但非常不同的画面放在婴儿眼前让他们看,然后用眼动仪记录婴儿看画面时眼睛运动的轨迹,如果婴儿具有双眼视觉,他们就会在某一时间内主要注视两幅图片中的一幅,其视线的运动轨迹就应该是有组织的,而不是在两幅画面上随机地乱动。结果发现,2、3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备初步的双眼视觉,6个月时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好了。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半岁左右的婴儿能够利用双眼视觉察觉物体离他们的远近,从而调节手臂的动作,去够摸物体。 所谓图画深度,是画家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技法。为了使一幅画看上去具有立体感,画家采用透视法(如铁轨从近到远地延伸)、精细度变化(近处的物体画面清晰,远处的模糊)和物体的重叠(近处的物体遮盖住远处的物体)来达到这种目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的图画深度知觉时,把婴儿的一只眼蒙住,使他们无法利用双眼视觉,然后在他们眼前放一幅有远近感的格子图,在图上放两只玩具鸭子,由于背景图的作用,那只位置较低的鸭子看上去离得较近,位置较高的显得远。如果他们具有图画深度知觉,他们应该能够觉察出两只鸭子的远近,而先去抓较近的那只(图3)。研究结果发现,5个月的婴儿还不具备这种图画深度知觉,而7个月的婴儿则开始具备这种图画深度知觉了。图3 婴儿的深度知觉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晶状体 视觉 视网膜 新生儿 婴儿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