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儿童期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是以遗传素质为物质前提、大脑的发育为生理基础,在一定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速关键的一个时期。其主要...,以下是完整【儿童期的心理特征】原文:

  • 儿童心理是以遗传素质为物质前提、大脑的发育为生理基础,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影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速关键的一个时期。其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智力的发展。 (1)感、知觉特点。5-7岁的儿童能将光谱中的全部颜色与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婴儿时期,儿童有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萌芽,到学龄初期,儿童知觉的目的性、有意性、持续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水平仍很低;从5岁以后,儿童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预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 (2)注意的特点。无意注意在学前期已得到高度发展,在整个儿童期内,仍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易受新异刺激影响,被外部明显物征所吸引。注意的各种品质在不断改善,小学儿童平均能看到的客体为2-3个,而成人能看到4-6个;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30分钟。 (3)记忆。整个儿童期,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有意识记、理解识记、抽象逻辑识记正迅速发展。从7岁到11岁这一期间记忆能力开始显著增长。 (4)思维。儿童期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3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学龄初期,儿童处于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而且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很大的感性经验的成份,形象理解能力强于抽象理解能力。7-8岁已能默默思考问题,9岁以后,开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及历史时代概念,12岁时已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推理思维的特点。 (5)想象。婴儿期是儿童想象产生的萌芽期;学前期儿童以无意想象、再造想象为主,而且经常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特别是学前早期;进入学龄初期后,儿童想象有意性、创造性、现实性在日益发展,幻想也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向现实主义的幻想发展,常可从小学生作文、日常谈话中反映出来。 2.情感意志的发展。 婴儿期和学前初期儿童的情感主要是受生理需要的支配,情绪情感极不稳定,3赠时已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基本情感,有了明显的喜、怒、哀、乐,5岁时儿童的情绪明显分化,可明显地表现出羞耻、忧虑、嫉妒、失望、嫌恶、希望等情绪表现,同时出现了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学龄初期儿童的情感内容更丰富和富有社会性,情感更深刻、复杂,特别是第三个学年以后,情绪变得复杂,腼腆减少,抑制能力增强。总的说来,儿童期的情感是很不稳定的,控制能力也还是不强的。 两三岁的儿童已出现了意志的最初表现,可为了较近的目的而有意抑制或延缓自己的行为,如为了吃到苹果可以短时间地坐好等待老师分配等。整个学期前,儿童的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但水平还很差。虽然能按成人的要求去完成某项任务,但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遇到困难其它刺激便中止了正在进行的活动,他们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明显地受儿童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和活动内容的兴趣所影响。儿童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意志品质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自觉地、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其行动的动机和目的虽比较具体,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3.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在一岁末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即把自己和自身以外的客观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 3岁左右,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增多,言语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由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发展到掌握人称代词“我”。其独立性也开始大大地增长,常常说“我自己来”,进行一些自行其事的活动,并表现出不听话,拒绝成人的帮助和干预,甚至执拗。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种反抗是要求扩大活动领域来增强自主活动能力的表现,是有积极意义的,成人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5-6岁时,儿童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其评价不再完全是成人评价的翻版,而是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6岁儿童可以说出一些较抽象的品质,进行一些内心品质的评价。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评价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二年级以上的儿童不但能指出自己的优点,还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力图改正这些缺点。 在整个儿童期,儿童的评价能力都不是很高的,特别是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都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往往是评价别人时讲得头头是道,比较清楚,而自我评价时则较模糊。因此,成人对儿童评价时,一定要慎重,过高或过低都是对儿童有害的。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持续性 儿童心理 心理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