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梅兹分娩助产体操(图)

  • 发布时间:2007-06-06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孕期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拉梅兹分娩助产体操(图),拉梅兹分娩法(也译作拉玛泽分娩法),由俄罗斯的医生最初发明,1951年由法国医生拉梅兹博士整理、介绍给大家,因此被称为拉梅兹分娩法。拉梅兹分娩法,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以下是完整【拉梅兹分娩助产体操(图)】原文:

  • 拉梅兹分娩法(也译作拉玛泽分娩法),由俄罗斯的医生最初发明,1951年由法国医生拉梅兹博士整理、介绍给大家,因此被称为拉梅兹分娩法。拉梅兹分娩法,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的分娩准备法。这种分娩方法,从怀孕早期开始一直到分娩,通过对神经肌肉控制、产前体操及呼吸技巧训练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让产妇分娩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的呼吸控制上,从而转移疼痛,适度放松肌肉,能够充满信心在产痛分娩过程中保持镇定,达到加快产程并让婴儿顺利出生的目的。 面临产痛每一位产妇都会感到紧张、害怕并不知所措,很多人因此而发生难产,或是损伤会阴部。其实,能否轻松而顺利生出宝贝,很多时候取决于分娩前所做的准备。如果在分娩前用心练习拉梅兹分娩法,即做助产体操、身体放松和呼吸技巧练习,那么当产痛来临时会帮助你减轻痛苦,有助于宝贝轻松顺利地出生。 拉梅兹分娩法成功3要点1.采用拉梅兹分娩法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产妇充分了解分娩过程中自身的身体变化及胎儿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拉梅兹分娩法发挥作用。2.想在分娩时更好地运用拉梅兹分娩法,平时应当认真努力练习,这样才能在分娩时熟练应用。不要等到临盆前,才匆匆忙忙去上课。这样的话,一旦上了产台,会因方法运用不够熟练而不会有什么效果。3.拉梅兹分娩法的课程练习,应该从怀孕早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临盆时刻,并最好有丈夫在旁陪伴充当助手或指挥,经常给予鼓励,这样会有非常好的效果。练习准备:环境要温暖清洁,按季节冷暖穿着弹性稍差一些的孕妇运动衫。在客厅地板铺上一条毯子或在床上练习练习之前先排空膀胱身体不要过度疲累。室内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胎教音乐。腿部练习 练习方法:双手扶着椅背,左腿固定站好,右腿转动360度;待动作复原后,换另一条腿做同样练习。作用:可以锻炼骨盆腔和会阴部肌肉,促进分娩。小提示:可以从怀孕早期开始进行,每天早晚各做6次。盘腿坐式练习 练习方法:平坐在地板的毯子上或床垫上,两条小腿平行交叉,一前一后,并要注意两膝分开。作用:可以加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增加骨盆关节韧带的弹性,预防怀孕晚期子宫增大压迫而引起的腿部肌肉抽筋。小提示:可以从怀孕3个月开始进行,每天做1次,从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产道肌肉收缩练习练习方法:收缩腹壁,慢慢下压膀胱,犹如排便动作;然后尽量收缩阴部肌肉,犹如憋便动作,收缩尿道肛门周围的肌肉。作用:可以加强阴道和会阴部肌肉伸展及收缩的能力,分娩时减少阴道裂伤,并避免大小便失禁。小提示:可以从怀孕6个月开始进行,每天做2回,每回做3次,不论在站、坐、卧或行走姿势均可以。腰部练习 练习方法:双手扶住椅背,慢慢地吸气,手臂用力将身体的重量集中在椅背上;脚尖立起,抬高身体,挺直腰部,然后慢慢地呼气,放松手臂,脚站立恢复原来的样子。作用:可以减轻分娩时的腰痛感,并还能增加阴部和腹部肌肉的弹性,有助于胎儿阴道娩出。小提示:可以从怀孕6个月开始进行,每天早、晚各做6次。胸膝卧式练习 小提示:可以从怀孕7个半月开始,适用于30孕周后胎位仍为臀位或横位者。最好在饭前、进食后2小时或早晨起床及晚上睡前练习,每天练习早、晚各做1次,每次5-10分钟,一周后进行胎位复查。练习方法:身体俯卧在地板的毯子上或床垫上,把头转向一边,双手曲起平贴在胸部两旁的毯子面或床垫上;双膝稍分开,与肩同宽,肩部和胸部尽量贴于毯子面或床垫上,弯曲双膝,臀部高抬,形成臀高头低位,大腿与小腿成90度直角。作用:可以使胎头顶到母体横膈处,借重心的改变促使胎儿由臀位或横位转变为头位。专家叮嘱:1、练习孕妇绝对不要勉强,应该在身体无疲累感的情况下进行,不可过度练习。2、如果孕妇患有心肺等疾病或是有流产征兆不宜进行练习,应该遵照医生的嘱咐。3、练习过程中最好有准爸爸陪伴,如帮助妻子整理环境、准备椅子、在地板上铺毯子以及随时扶助一下妻子身体等。4、在练习中准爸爸多对妻子说一些勉励的话,使妻子不感到练习枯燥,能够坚持训练到底。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助产 注意力 分娩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