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宝宝多少奶量是标准?,许多妈妈由于没有经验,又怕宝宝吃不饱,往往是宝宝一哭就喂,这就会造成宝宝吃多了,其实宝宝吃奶是有自己的量的,就象我们大人吃饭也有量一样,虽然每个宝宝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以下是完整【宝宝多少奶量是标准?】原文:

  • 许多妈妈由于没有经验,又怕宝宝吃不饱,往往是宝宝一哭就喂,这就会造成宝宝吃多了,其实宝宝吃奶是有自己的量的,就象我们大人吃饭也有量一样,虽然每个宝宝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还是有一定的奶量范围。一 宝宝的标准奶量 宝宝的奶量是每公斤体重每24小时100-120毫升,一般来讲100毫升已经能够满足宝宝的正常需要,但有些宝宝胃口大些,可适当增加些,增加的原则以宝宝不要不消化为原则,如:拉肚子(稀,有奶瓣),舌苔发白。 例:宝宝六公斤,那他全天的奶量就是六百毫升,全天喂六次,每四小时吃一次的话,每次就一百毫升。二 吃多了的现象 吃的过多的宝宝会给妈妈发出信号,但没有经验的妈妈是无法分辨的,宝宝的信号是哪些呢?一种宝宝会哭闹,不睡觉,即使睡也会很短,大便次数增多,稀有奶瓣,甚至撑破了肠胃出现血块舌苔发白,每隔二到三小时就大哭,妈妈以为是宝宝饿了,就赶紧喂,这样一段时间后,妈妈以为是宝宝每次都没吃饱,就又增加奶量,但发现宝宝仍旧是这种状况,最后往往是宝宝吃的奶量把妈妈都吓坏了,妈妈也还不明白宝宝为什么会是这样,埋怨是宝宝脾气,个性不好,听大夫的建议吃安神药,等等。还有一种吃多了的宝宝,他们可以连续几小时不吃奶,急得妈妈们没有办法,以为是奶粉不对劲,宝宝不爱吃,频繁地换奶粉。三 为什么会这样 就我给吃多了的宝宝调整的经验来看,妈妈们很难承认自己给宝宝吃多了,一方面是自尊心,一方面妈妈们都有个心理情结,就是怕宝宝饿着,拼命吃的宝宝妈会说如果是吃多了,他们为什么二三个小时就哭,给他们吃就吃,吃完了还象是不够的样子;而不吃奶的宝宝妈会问,他们以前都吃这么多也没问题,为什么这两天就不吃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宝宝还不会表达,宝宝的任何不舒服都会以吃奶来安慰自己,当吃多了的宝宝难受啼哭时,不明原因的妈妈只会用奶来解决问题,可不知恰恰害了他们,造成他们越难受越吃,越吃越难受,我称这种宝宝感性宝宝,因为他们难受时寻求外界安慰。另一种是理性宝宝,吃多了就不吃了,任你打死我都不吃,据有自我保护能力,他们不再吃的原因,就象大人一样吃多了积食,肚子不消化,没胃口就不吃了。四 调整的办法 对吃多了宝宝有四种调整方法:1、延长吃奶的时间,如果单纯地只延长时间,不降低奶量来看的话,不够科学,因为宝宝吃多了的奶量往往是标准的两,三倍,按标准的每四小时吃一次的话,我们总不能一顿让宝宝撑死,然后七,八个小时不吃东西,这不是好办法。2、如果白天只降低奶量,吃多了的宝宝让他们白天少吃,恐怕会和第一种方法一样少不了到时哭闹,妈妈的心受不了,会忍不住还要喂的,而且每两,三小时就喂,宝宝妈妈都很累。3、结合前面两种,一边延时,一边降低奶量,如果要防止宝宝象以前一样到时,哭闹,可能妈妈们要一点一点的来,比较慢,但也是一种办法。4、这种是我个人经验,就是在宝宝晚上睡觉时,一下把奶量降到位,晚上他们更容易想睡觉,而且这次吃的多少也合适,他们不难受,自然也不闹了,比用整个白天去调整他们要容易。 既然后两种方法可行些,我为什么还要写前两种,就是怕妈妈们会用前两种办法,所以都说出来,让你们自己分析,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共同探讨。 关于奶量标准,我要感谢北京北大医学部福康之家的喂养专家张老师为我提供的免费服务,因为他们是会员制而我不是会员,她曾在我的宝宝吃多了,我还不自知,被宝宝闹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慷慨给予我帮助,所以我要把我的幸运分享给每个妈妈。同时也感谢雅培热线的专家,他们也证明了张老师说的奶量标准,为适宜不同宝宝,他们的标准为100-120毫升每公斤。我也要感谢哪些信任我的妈妈们,让我去调整她们的宝宝,使我有了更多的经验,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女儿萱萱,她是我喂养方法的最好实施对象,因为她敏感肌肤和肚子能很好的验证一些喂养知识。 写以上一席话,并非哗众取宠,做为非儿童喂养专家,要让大家信任我的说法,一定要给这个说法一个来源,这才是我真正的用意,在此我祝愿天下的宝宝都健康成长。 注:纯母乳喂养宝宝妈妈们也要学会定时,不要一哭就喂,那样也会喂多了,因为哭的原因很多,不见得就是饿了,切记。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宝宝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