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儿童常见问题的防与治,行为是指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既包括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无意识的活动。例如发脾气、吸吮手指、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等。儿童的行为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以下是完整【儿童常见问题的防与治】原文:

  • 行为是指个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既包括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无意识的活动。例如发脾气、吸吮手指、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等。 儿童的行为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从胎儿成人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有其相应的行为。对于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当行为发展异常时,他的行为问题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谈谈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儿童常见的几种行为问题。儿童常见的几种行为问题倔犟 抗拒本是小儿自我防御的本能,向对自己不利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抗拒过分,对一般合理要求也表现出强烈地违抗,则为不正常行为。 原因 有少数兴奋型和弱型体质的小儿,对正常的管理教育或一般的合理要求表现抗拒,可发生倔犟行为;部分平时矫惯宠爱小儿,稍不如愿即可表现出抗拒、固执的行为;还有的儿童是由于自己的好奇心未能得到满足,或受到不友好的对待,如厌烦,斥责、漠不关心,使小儿生反感情绪,产生反抗心理。 表现为 儿童对一般性要求表现出强烈的违抗,如不脱衣服,强占他人的玩具或物品,不睡觉,不吃饭,拒绝大小便,故意做一些不让其做的事,与其他小朋友不能和睦相处,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拒绝医生检查等等。 防治 要针对造成倔强的原因进行预防:对娇养宠爱者,要改正教养方法。对儿童正常的心理要求,应该尽量满足,同时父母及其它有关成人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不断改善对待儿童的态度,避免过多的责备惩罚。儿童一旦表现出倔强行为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怒斥,否则火上加油,除防范意外外,最好的方法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这样小儿发现自己的倔强行为未达到目的时,以后就不会再故意抗拒。对于拒食者不要强迫进食,当其感到饥饿父母又不予理睬时,常常会自行进食。严重者可以改变环境,如住院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出院。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指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侍他人或动物等行为。 原因 心理学家Yale学派认为,攻击性行为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及重组家庭中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儿童与父母缺乏亲密关系、儿童感情上忽略,使儿童陷入一种慢性挫折心理状态,从而出现与家庭对立的情绪,导致与同龄伙伴的关系不良,并影响人格的发育。 有大量文献提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其受到虐待有关。如家庭父母不和,视儿童为出气筒,常进行辱骂或殴打,还有的父母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常常对孩子进行体罚,这样儿童可以学习模仿形成攻击性行为,在攻击性行为发展过程中,榜样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可以通过强化而形成,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被父母严重惩罚后,他们会更加持续这种攻击性行为。 对儿童过分溺爱,对其行为放任不管,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高。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儿童道德观薄弱,是非暧昧,没有行为准则及规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欲为,克制力差,自我中心,这类儿童适应社会困难。在群体中生活时,当事与愿违时,容易造成挫折感,易产生对立、仇视、嫉恨,从而采取攻击性报复行为。 表现 攻击性在儿童时期通常是一种冲动行为,可毫无动机或只是为了好玩,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发生在4—6岁时,表现为咬人、咬物或好打人。对这种行为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形成一种处理事物的行为模式时,入学后则常与同伴发生争吵,斗殴甚至发展为打群架及械斗。这类儿童常好动,易惹是生非戏弄他人,情绪易激动,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自己,当受到挫折或自己愿望不能满足时,则常以破坏物品发泄心中怒气,对老师及家长常有不服从及违纪行为。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行为,女孩可表现为语言攻击行为,这类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则构成严重社会适应困难。防治 儿童的模仿性是很强的,而且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无穷的,所以父母本身应加强品德的修养。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应有自我检讨的作风,这样让儿童也懂得如何检讨自己和行为,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 另外,父母对儿童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及要求。从3岁起,儿童已开始注意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要讲清道理。看电影电视时也应与儿童共同讨论好人与坏人;哪些行为是坏的,为什么说它坏。此外,还可利用讲故事的方法灌输行为的准则,并让儿童自己进行判断和评价,给儿童创造自我管理的机会,培养儿童认知能力,以增加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教育儿童是非标准上,父母及家人应采取协调一致的方式互相支持。如有不同意见时,父母应单独进行讨论,切忌在子女面前一个批评不对,另一个则当面替子女进行辩解。这样不仅使儿童不知如何适从,还可助长儿童的无理要求及不检查自己的行为。 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行为也有重大影响父母应与子女建立友情,了解他在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儿童的行为,才能达到分析问题恰如其分,才能建立子女父母的信赖感。只有当父母成为子女心中的偶像及好朋友时,儿童才会力求自己的行为合乎父母的要求。对儿童教育应多从正面肯定,对符合准则的行为,应给予表扬鼓励,应随时随地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对儿童的不良行为尽量不用体罚,避免强化及加固不良行为模式。在家中可安排一些短时间的劳动,让儿童协助大人做家务事。在游戏或劳动中对表现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及奖赏,使好行为得到强化固定下来。依赖行为 依赖性是幼小儿童的正常现象,是发育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但依赖过分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的依赖行为。原因 造成过分依赖的主要原因,常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家庭成员过多、过分的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与此相反,缺乏照顾、对小儿的行为要求过早或过分苛求也会造成小儿的依赖行为。1岁末、2—3岁为小儿依赖发展的两个危机时期,如在此期间缺乏父母的正常依靠,常可造成严重的依赖行为。这是因为,缺乏照顾的小儿,由于得不到父母足够的支持和教养,致使儿童正常的依赖需要受到挫折,在其发育的过程中,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故而表现出过分的依赖行为。另外,若父母开始粗暴地拒绝了儿童带有依赖性的要求,而最终又屈从这一要求时,则会造成儿童更为严重的依赖。表现 儿童的依赖行为因年龄而异,年幼者常寻求与成人特别是母亲躯体的接触,如喜欢让母亲抱着或坐在母亲腿上。如站立时则紧抱母亲不放,或紧紧地依偎在其身旁,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年龄稍大则表现为干什么事自己都不能作出决定,对他人的信赖胜过自己,什么事都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赞许。 防治 重点在于心理疗法和教育,可让小儿作些能够增强自主性,较少让成人帮助的一些事情,当其能够独立完成时,则给以鼓励和奖励。对小儿的态度不应过分粗暴和冷淡,也不要给小儿以过分的帮助。要培养儿童生活的独立性鼓励其自己能够完成的事尽量自己去做,避免依赖行为的发生。对依赖行为的治疗必须坚持到底,任何成人不得有松懈和宽容的想法,更不得终断,直到依赖行为完全矫正为止。退缩行为 大多数儿童都能与小伙伴融洽相处,但在陌生的环境中可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发生。多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经验的不断丰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但还有少数仍不能适应而表现出退缩行为。 原因 退缩行为的发生可能与素质教育环境有关。性格内向小儿容易发生,很少与外环境接触的儿童也容易发生。过分娇宠、过分照顾,一切都予以满足的小儿,由于缺乏生活自理经验及社会交往经验,一旦到集体环境中去,即感到束手无策,很容易发生退缩行为。 表现 退缩行为的主要表现是不愿意接触陌生人,不愿意随父母去亲朋家中作客,甚至不愿去公园、动物园电影院等娱乐场所。从不主动地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害怕、沉默少言、喜欢一个人独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一起玩耍。这类儿童当开始去幼儿园小学时,常表现出紧张、害怕、不愿上幼儿园、拒绝上学等。但当他们对新环境逐渐熟悉后,退缩行为会逐渐减轻。退缩行为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 防治 重点在于教育及改善环境。为预防本症的发生,家长宜从小入手,使小儿多与周围的人接触,利用各种机会到新的环境中去锻炼鼓励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对已有退缩行为者,凡与儿童有关的一切成人(包括父母、教师及与小儿亲近的人)要以自己的亲热行为取得小儿的信任,然后逐步引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到新的环境中去。引导时要耐心,不可粗暴,使小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新环境锻炼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遵守纪律 发脾气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