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妈咪产后塑身训练计划,体能评估姓名:于彬年龄:31剖腹产后7个月身高:166cm体重:55kg体脂含量:28.5%血压:101/71mmHg静态心率:73次/分最大心率:189次/分目标...,以下是完整【妈咪产后塑身训练计划】原文:

  • 体能评估姓名:于彬 年龄:31 剖腹产后7个月 身高:166cm 体重:55kg 体脂含量:28.5% 血压:101/71mmHg 静态心率:73次/分最大心率:189次/分 目标心率:142-166次/分胸围:79cm 腰围:68cm 臀围:84cm 其他身体情况:无病史,曾有过体育训练经历,经常打高尔夫球。 重点改善部位:腰腹部及全身塑形经过体测我们认为于女士身体恢复状况较好,经常从事体育运动,使得心肺功能和血压都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下肢具有较好的力量和柔韧性,但上身的柔韧性较差,特别是脊柱屈伸的活动范围小,而且稳定肩带的肌群薄弱,如果不经常缓解疲劳,长期就会造成下背部和肩带肌群疼痛,甚至造成劳损。腹部肌群和骨盆底肌仍是改善的重点。健身方案:第一阶段:此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腹横肌的强化、加强下背部肌的韧性,再配合适量的有氧运动,以及小强度的力量训练,提升体能,减少体脂含量,初步改善薄弱环节。第二阶段:进一步加强腹部肌肉,改善稳定肩带的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稳定骨盆的下背肌和臀大肌,改善脊柱的屈伸度,提升整体的运动能力,修塑体态。教练提示1、注意训练前的热身运动,将关节活动开,特别是脊柱和四肢。2、以上动作全部是小负重或徒手训练训练的强度要依据当天的身体状况而定。3、训练中,要尽力感受肌肉的收缩,保持动作的正确性。4、在训练过程中,如感觉身体上有不适,须及时向私人教练反映。产后营养饮食计划早餐:全麦面包2片+酸奶1杯午餐:米饭100g+蔬菜300g+鸡胸肉100g晚餐小米粥1碗+蔬菜200g加餐:香蕉1根或苹果1个塑身饮食TIPS:1. 减少脂肪的摄入,禁食动物油、少吃植物油做菜要用花生油植物油。2. 少吃糖,1个苹果足以补充人体每天需要的糖分,不要为自己吃糖找借口。3. 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4. 如果在两餐间感觉饿,可以选择加餐,一般加餐时间为早上10点半左右和下午4点左右,但晚上睡觉前两个小时内尽量不要加餐。塑身训练中的Q&AQ:如何通过正确训练,改善腹部线条?专家解答:产后妈咪经常为腹部的“游泳圈”发愁,锻炼效果不明显,而且还经常弄得腰酸背痛。其实,这都是训练方法不得当,不能针对性的训练的结果。腹部“游泳圈”的主要成因:1. 脂肪的大量堆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以及生活不规律,都会引起脂肪堆积在体内,特别是腰腹部。2. 腹部肌肉,特别是腹横肌缺乏锻炼。3. 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脏器会由胸腔逐渐移到腹腔。但是通过加强腹部肌肉可以减缓这种现象。专家建议:1. 改善腰腹部的灵活度灵活度差,造成动作幅度小甚至无法完成正规的训练动作,只能是白受累、无效果,要加强这一项的训练。2. 全身减脂和局部减脂相结合在运动中消耗脂肪是全身性的,如做仰卧起坐时,不只是腹部的脂肪,全身的脂肪都在消耗。多做类似跑步的综合性动作,再配合腹部的力量训练,可以加速腹部脂肪的燃烧。3. 加强腹横肌的训练腹横肌对保持腹部形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为于女士制定的第二阶段的训练中就安排了“腹横肌晋级训练”这一项目。4. 在训练中持续收紧腹肌由于腹肌的耐力较好,需要持续收缩才能有训练效果。5. 注意训练的全面性6. 注意动作选择的适用性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动作,要依据自身的能力,选取强度适中的训练动作,最好咨询你的私人教练。动作选取不当,不但没有较好的训练效果,甚至会损伤身体。7. 注意饮食合理性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植物纤维食物饮食规律。教练妙招:让你轻松收紧及训练腹横肌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尽力呼出,直到气竭,再咳嗽一下,这时你的腹横肌就已经收紧了。腹横肌收紧时,并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呼吸和交谈。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保持腹横肌收紧的姿态,这样可以加强腹横肌的力量,显现较好的腹部形态,加速腹部脂肪燃烧。上文中为于女士设计的“猫式收腹训练”和“腹横肌晋级训练”,也是很好的锻炼方法。教练简介技术顾问:刘晓威 欧奕健身中心技术总监,私教训导师,力量训练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 指导教练:哈宇渤海大学学士学位,欧奕高级私人教练,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国家二级运动员,国家二级足球裁判员。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高尔夫球 计划 训练 妈咪 产后 塑身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