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怎样和孩子谈死亡,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那么应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复。6到7岁的...,以下是完整【怎样和孩子谈死亡】原文:

  • 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那么应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认为:不同年龄段孩子需要不同的答复。
    6到7岁的孩子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有可能会认为“死”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睡着了的现象,现在不吃不喝,不喘气了,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再醒来。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赵远虹说,面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应当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教育者尽量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他问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时要简单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睡着了”等等。当孩子没有正面问到的时候,尽量不要讨论这个题目,因为孩子成熟度有异,教育者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提到这个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惊吓。会引起谈论此类话题的较多机会是家中有宠物死亡,或在看电视的时候。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教育者在回答问题前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因为你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避讳,而不谈论这个题目。第二,当孩子来提这个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从而判断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判断时可用反问的方法,如“你说呢?”“你认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认为天堂什么样呢?”这么做,有80%孩子就会很满意了。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还有一个问题孩子经常提到的,就是问:“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形,如果家长直接答说“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赵远虹说,我们成人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视角,对一个幼儿园孩子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如果家长自己处于悲痛之际,没有办法谈论这个问题时,就要跟孩子如实讲:我现在还不能谈,等我可以谈的时候再谈,好吗?切记不要做空口的承诺,一旦孩子不了了之了,就让他不了了之。”赵远虹表示这种特殊情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7到9岁的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渠道扩展很多,也可从多种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已知死亡是永久的离别,对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的客观事实是认同的态度。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但他们多多少少还是具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也往往对死亡的可能性把握不准,比如他在电视上得到消息说,广东刮台风,伤亡若干人,他虽然在北京,但因为对自然知识的掌握有限,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但这不是缺点,成人不应该取笑他。赵远虹建议,可按情况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关书籍。孩子需要冒险的时候,你就教给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应付,教给他如何战胜困难。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10到12岁的孩子死亡的态度接近成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反应有时很冷漠或无所谓,但是同时会把内心的悲哀转化成一种非正常的暴怒暴力行为
    进入青春期孩子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判断能力。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虽然跟成人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他们的感情世界明显动荡不安。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问题比较值得注意:不少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都托给祖父母照看。因为许多老人自身对死亡就有种恐惧感,他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常对孩子讲起这种事情。在赵远虹的咨询中就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因为小孩子对许多词汇只能按照字面上的意义理解,比如“你真气死我了”,“你不吃饭我就打死你”等等,一旦事情发生,小孩子就会误以为自己对老人的去世负有很大责任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赵远虹特别强调说,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是他生活的第一养育人,那么老人的死对孩子的打击就比较大,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为都可能发生极大变化,有几种典型的现象会出现:如身体常常不适,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情绪无常,百无聊赖等等。家长要有很大的耐心对待此类孩子,尽可能通知所有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人员,如教师、十分信任的某一亲戚朋友,一起进行关注。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死亡 年龄段 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