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听说哪个孩子从来没生过病,所以疾病是影响孩子的重要生活事件。你知道吗?生病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而造就孩子性格特点的雏形。虽然疾病是人力无法抗拒的,但是疾病对人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消极影响却是可以尽力避免的。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吴先生的儿子一生病,就得半个月,全家人都为之紧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孩子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现在,5岁的儿子身体抵抗力增强了,但是特别调皮任性,难以管教。父母常常威吓他:”再闹就把你拉到医院打针!”儿子笑嘻嘻地说:”我不怕!”吴先生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这孩子不生病就闹,不闹就生病,养育孩子怎么这么难?”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先天气质对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孩子的性格就是在一件件生活事件中形成的,所以疾病作为孩子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同样很大。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当然,有病的人未必就是性格消极,没病的人未必就是性格积极,关键是他人和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形成了一个人的基本观念和行为方式。幼年是孩子疾病的多发期,通过一次次的亲身经历,孩子从父母在这个非常时期的教养方式中获得了性格形成的重要素材。
误区1:要了”身体健康”,丢了”心理健康”。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大多数孩子经过一场场疾病后,会走向阳光和健康,但也有的父母像吴先生那样,在疾病面前首先自己变成了弱者,向疾病求饶,对孩子有求必应,失去了一颗平常健康的心态,从而给孩子的性格打上了一些特殊的烙印:疾病是一个砝码,可以换来我想得到的一切。因此,常有父母说:“孩子刚刚大病一场,现在变得特别娇气,一点要求不满足,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有的父母则说:“生完病,孩子的脾气特别大,不像以前那样乖,总要大人让着他。”可见,如果父母有所疏忽,生病就成了孩子脾气转变的里程碑,里边渗透进一些消极性格因素。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初为父母,孩子一病,容易显得手忙脚乱。虽然孩子不会对爸爸妈妈的话条分缕析,但是他们特别善于解读父母的情绪和家庭的氛围。所以,当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要主动训练自己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调整出冷静和理性的状态,该检查就检查,该住院就住院,不把孩子的病耽误了;同时也要注意把焦虑和紧张掩藏在心里,不让孩子受这种情绪的感染,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误区2:对“病中的孩子”关心多,对“健康中的孩子”关心少。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中班一个男孩儿,有一天站在凉台上。老师说外面比较冷,赶快回班,否则就会生病了,他说:“我就想生病。”老师说:“那你生病了,爸爸妈妈多难过啊!”孩子则说:“我就想让他们难过!”原来孩子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爸爸妈妈起早贪黑地忙于工作,孩子生病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爱,于是才会出现他想故意犯病的奇怪现象。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可见,孩子并不是在生病期间才需要父母的关照,平时健康的时候也特别渴望亲子交流。家长需多关心健康中的孩子,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医学和心理学研究发现,现代人的很多身体疾病都是由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转化而来的,例如一些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腹泻、便秘等等,并不是体质因素造成的,而与心理压抑密切相关,诸如生活在缺乏亲人(尤其是父母)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者遇到具有伤害性的刺激等等,这些因素不但可能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积极性格的形成.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误区3:“生病”完全是一件坏事。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一般情况下,年轻父母会把孩子生病看成是一场痛苦的折磨,不但折磨孩子的身体,还折磨父母的心态和精力,的确如此。但如果父母转变一下心态,变得更加从容一些,孩子获得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智成长。
“孩子病了以后,好像长大懂事了。”老人则常说:“生病的孩子长见识。”有的父母也这样为我们做出了正确的示范:“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爸爸妈妈喜欢勇敢的孩子!”……孩子在大人的鼓励下,战胜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确实是训练他勇敢、坚强性格的好时机。在健康状态的生活事件中,还真是很难找到这么好的素材来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毅力等性格品质呢!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所以父母一定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而把病期转化为孩子形成积极性格因素的契机!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健康和生病都是孩子的亲身体验,他们是怎样理解这两个现象和概念的呢?在一项调查中,当问孩子“什么是健康”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反面的,例如“健康就是不生病”、“健康就是不打针”、“健康就是不咳嗽”等等,因此,孩子的健康概念比较狭窄:只知道身体健康,不知道心理健康;健康就是不打针,所以打预防针也是疾病;健康就是不咳嗽,所以被水呛得咳嗽也是疾病。这种结果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密切相关。我们总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警告他们以后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在健康的时候主动提醒他们这就是健康。所以,孩子没有机会从正面认识和主动感受健康,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因此,家长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经常启发孩子从正面认识什么是健康,例如“健康就是早起早睡、吃饭香香”、“健康就是快快乐乐地荡秋千、滑滑梯” 、“健康就是高高兴兴地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这样的健康概念内涵不仅有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与“健康就是不生病(不打针、不吃药等)”的简单概念相比较,孩子的认识水平更高、态度更积极,也有利于提醒孩子从正面维护自己的健康状态。
在生病期间,医院是孩子产生体肤之痛的地方,所以孩子一般都对医院有敬畏之感。如果孩子生病是由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导致的,例如随便吃脏东西、天凉不愿意加衣服或者做危险、剧烈的运动等等,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得“去医院”,这是对孩子进行因果关系的健康教育。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但是很多父母像吴先生一样,用“上医院打针”的办法来应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其实两者并无因果关系,虽然一开始可能奏效,随着孩子年龄渐大,认识水平渐高,他很容易识破其虚假性,反而变得更加顽皮,所以这么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影响了父母对孩子说教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种依赖吓唬来教育孩子的办法还阻碍父母思考正面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父母很容易感觉自己没辙了,于是放弃了对孩子的进一步管教,孩子因此变得更加任性,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性格。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