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五官护理手册(上)

  • 发布时间:2010-05-2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育婴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新生儿五官护理手册(上),新生的宝宝看上去那么弱小,妈妈给洗个澡可能还有些战战兢兢,更何况宝宝的小鼻子小耳朵,还有可爱的眼睛与嘴巴,该怎么保持它们的清洁与健康呢?很多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清洁宝宝...,以下是完整【新生儿五官护理手册(上)】原文:

  • 新生的宝宝看上去那么弱小,妈妈给洗个澡可能还有些战战兢兢,更何况宝宝的小鼻子小耳朵,还有可爱的眼睛与嘴巴,该怎么保持它们的清洁与健康呢?

    很多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清洁宝宝的五官,用什么,怎么做,都是第一次,不做不行,做错了更不行。还有,宝宝面对并不适应的新环境,难免出点小麻烦,若是小小的嘴巴和眼睛出了问题妈妈仅仅心疼是不够的,此时你的小宝宝需要你更精心的照料。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一、 新生儿头面部、五官的生理特点

    1、头面
    头部相对较大,约为身长的1/4,出生时头围33~34厘米,前囟斜径为2~2.5厘米,(前囟约在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已闭或尚开放,(后囟于2~4个月时闭合)。可隐约辨认骨缝,头皮可由于局部水肿而形成产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自行吸收。

    面部皮肤与全身皮肤一样十分娇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后逐渐吸收。胎脂吸收后,由于表皮薄皮肤富于血管而呈浅红色。多数新生儿在生后2~3天可出现黄疸,约在生后10~14天消退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2、 五官
    眼睛眼睑处可见到微小的出血点,此时新生儿的眼发育尚不成熟,有一个生理性远视过程。大部分新生儿运动不协调,常有生理性斜视,一般在2~4周时消失,故不能在婴儿床上方挂固定的玩具,否则就会有内斜(俗称对眼)的可能。 鼻:鼻尖部可见到粟粒疹,鼻腔较狭窄,鼻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遇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肿而发生鼻塞现象。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嘴:口腔牙龈和硬腭上有小白点,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一般在生后2~3周逐渐消失。

    耳:耳软骨发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开始有听觉,2~4周时能较专注地听外界声音。

    二、 如何护理新生宝宝头面部及五官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1、脸及面部的一般护理与清洁

    (1)准备用物:婴儿专用脸盆一个(内置半盆温水,水温38~43℃)。护理篮内放柔软棉质小毛巾两条、婴儿洗发香波一瓶、消毒棉棒一包、茶壶一把(内置温水)、盛污物的小盘一个、小剪子一把、干净上衣若干。

    (2)操作方法:用左臂抱起新生儿,并用左肘部和腰部夹住孩子臀部和双下肢,左手托住头颈部,用拇指和中指压婴儿双耳,使耳廓盖住外耳道,防止洗脸水进入耳道引起炎症。右手将一块小毛巾沾湿后略挤一下,先洗双眼。注意小毛巾擦过一只眼后要换一面擦另一只眼,然后将毛巾在水中清洗一下,再擦前额、面颊部及嘴角,拧干毛巾擦干面部。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接着洗头。先将婴儿洗发香波倒少许于手中,轻轻在头上揉洗,注意勿流进眼睛里及耳道内,最后请另一人帮助用小茶壶的温水冲净头发并擦干。 接着擦洗颈部、腋下、前臂及手。新生儿双手大多紧紧握拳,如不洗净擦干,掌心皮肤糜烂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洗闭换上干净衣服后,将婴儿抱起,用消毒棉棒擦净婴儿鼻腔分泌物外耳道的水渍。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棉棒不可探入鼻腔和耳道深处,只在外围处理一下即可。

    由于新生儿皮肤特别娇嫩,其体内免疫机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皮肤稍有破损即可感染,如处理不当,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因此用毛巾擦体时,一定要轻柔,最好用干毛巾吸干水份。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2、 新生儿五官的特殊护理

    (1)眼部护理

    如不慎将浴液肥皂水流入婴儿眼内要进行眼部冲洗。
    准备用物:护理篮内放细颈小茶壶一把,内盛适量温开水,消毒棉棒一包,盛污物小盘一个,接水脸盆一个,0.25%氯霉素眼药水一支。(转下文)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新生儿五官护理完全手册(下)

    本文关键字:手册,护理,新生儿,婴儿,宝宝,毛巾,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战战兢兢 新生儿 护理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