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7日专电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是诺贝尔奖父子(母女)得主俱乐部的第七名成员,其父阿瑟·科恩伯格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否说明智力是可以遗传的呢?西班牙《世界报》日前撰文解释了这个问题。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国际著名神经学研究专家、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神经科学院院长何塞·马斯德乌认为,智力并不遗传,不过某些神经结构的确具有遗传性,但它们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只有15%至20%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马斯德乌援引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通过分析双胞胎神经元活动在特定思想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发现智力高低与父母DNA的联系率为20%,其余的智力发展则依据个人生活情况而改变和定型。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也就是说,个人的坚持努力和外界刺激、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比遗传更重要。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父子(母女)得主俱乐部成员的生活经历都对其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恩伯格从12岁开始就生活在父亲的显著影响和激励作用下;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8岁开始给母亲居里夫人当助手;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格·玻尔是同样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尼尔斯·玻尔的儿子,他从小在物理天才沃尔夫冈·泡利和维尔纳·海森堡等人的影响下长大。
也许最能说明在培育天才方面外部激励比基因遗传更重要的例子是J.J.汤姆森,他在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并非是汤姆森最大的功绩。不仅他的儿子乔治·汤姆森在193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7名学生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后人无法超越的成就:同一位导师培养了8名诺贝尔奖得主。
不仅如此,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她的父母一样,从事放射性物质领域的研究;乔治·汤姆森发现了电子的属性(其父被称为电子之父);卡伊·西格班在X射线光谱学研究上有杰出贡献(其父也是X射线研究者之一);罗杰·科恩伯格和他的父亲都是研究基因谜团的;劳伦斯·布拉格在25岁时与其父亲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因此马斯德乌认为:“一个没有天赋的农民的儿子,其前途并非生来注定。他的努力和坚持将决定他最终的生活。除非患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会受遗传的限制。”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丁伯根兄弟就是例证。他们是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对兄弟。扬·丁伯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尼古拉斯·丁伯根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父母并非才华横溢,但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总之,只要有意愿和爱心,天下所有的好父母都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本文关键字:影响,发展,智力,孩子,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