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时候对孩子说“不”(下)

  • 发布时间:2010-05-26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育婴知识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什么时候对孩子说“不”(下),rgx的回复:(写于6/27/200212:47:43PM)对于孩子的需求是否满足的问题,我认同蒙氏的思想,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以下是完整【什么时候对孩子说“不”(下)】原文:

  • rgx 的回复: (写于6/27/2002 12:47:43 PM)

    对于孩子的需求是否满足的问题,我认同蒙氏的思想,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必须通过行动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教没有用的。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再准备丰富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自然的成长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读过《走好人生第一步》我得出了结论:自立、有序、自制、专注、乐于助人是上帝赋予每个孩子的特质,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要扼杀呢?抓住这些特质的萌芽期,适当的给予引导,每个孩子都会是快乐、自信、聪明孩子

    LHCJF 的回复: (写于6/27/2002 9:37:57 AM)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球球和我家宝宝一样的,我想可能这是一岁左右宝宝天性,不知道放弃,反正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我在家是这样做的,只要不危险,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与探求欲,甚至将热水瓶的水倒光给他玩,因为以前瓶里有热水,就不让他碰,结果是他对这玩意有着巨大的兴趣,在玩了之后,就再也不睬起这破热水瓶了,有了这经验后,我在保证宝宝安全的前题下,什么都给玩,特别比较易碎或不安全的,我特意给他玩,多玩,玩了几次后,他就用手只个往外推,不想玩了,呵呵,我的阴谋实现了!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如果实在不想让宝宝做什么,也不要直接拒绝,宝宝那颗单纯的心很受不了:)我采用的是转移法,比如要吃饭了,宝宝还要坐车子玩,我就拿一个很新奇的东西放在宝宝手里,宝宝立马就吸引了(小家伙的注意力总是很不集中),于是我趁机将他放在餐桌上,他就一边玩一边吃饭了。

    我个人觉得在现阶段,还是顺着宝宝好一些,但是二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观念了,就要有意识地干预或引导,不能全由着宝宝了。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悄悄 的回复: (写于6/28/2002 1:11:37 PM)

    首先就球球的这个具体问题,个人认为其实静下心来想,让孩子玩一个锅盖会发生很大的危险吗?妈妈能承受吗?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可以承受,那最好在孩子有表示的时候就满足他,而不是这样的大哭大闹之后。这确实是一种反射:哭闹--锅盖,哭闹--达到目的。当然,在他最初表示的时候可能需要时间处理一下,比如挑一个最没有危险的,那同样告诉他:“我知道宝宝想玩锅盖,对吗?好的,等一等啊,这个正在用呢,很烫,妈妈给你找一个。”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这种判断确实要快,权当孩子给咱们锻炼心智了吧:)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关于何时说不问题,我同意对于小小的孩子应该尽量少说不,但不是不说。如果他要玩电源,你能不说不吗?你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暂时把他带开,但你能保证他不再感兴趣了吗?我赞同另外一个妈妈的语气加表情的表达法。这样宝宝能够更加容易意识妈妈对此事的态度。但是我在不得不说不的时候,同时跟他讲一串道理,即使在他很小的时候。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告诉孩子做每一个选择,都要有道理。客观上,讲道理比简单说“不”持续的时间长的多,他可能在这个交流中思想发生变化。而且讲道理对很小的孩子来说,可能并不能理解具体的内容,但讲道理时的语气、态度都会向孩子表明,你尊重他。我个人更认为这种说“不”是一种日常的思维训练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关于说“不”,确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球球妈转贴的那篇不同的心理年龄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1岁的孩子咬人可能只是想尝尝人的味道,但5岁的孩子几乎不会出于这个原因咬人了。故此,对1岁的孩子说“咬人不对”并讲相应的道理恐怕不会奏效,只要抱开就行了,过多的说“不”反而有强化作用。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关于区慕洁老师,我个人非常敬重,但万婴跟踪系列图书确有很多观点需要更新。而且,任何的书本都仅仅是参考而已。

    总之,我觉得关于顺着和给,不是为了顺着才给。如果可以给,并不是为了顺着他的脾气。如果妈妈认为不能给,就是再哭闹,也还是要坚持原则。当然,这个原则是由各位妈妈自己把握。

    本文关键字:孩子,时候,宝宝,一个,道理,妈妈,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