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

  • 发布时间:2010-04-1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培养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如果孩子弹琴弹得好就得到表扬,弹不好就会挨打,那么钢琴这个原本美好的事情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是分裂而混乱的。问:我的女儿6岁,从4岁开始弹钢琴。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她练琴...,以下是完整【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继续练琴?】原文:

  • 如果孩子弹琴弹得好就得到表扬,弹不好就会挨打,那么钢琴这个原本美好的事情在他的内心深处就是分裂而混乱的。

    问:我的女儿6岁,从4岁开始弹钢琴。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她练琴比较主动,我们也常表扬她。可随着曲调的难度加大,她越来越不愿意练琴。只要跟她说练琴的时间到了,她就一副不开心的样子。有时候弹得不好,只要我一说她,她就开始掉眼泪,甚至干脆就不弹了。为这事,我们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哄也哄过,但都没什么效果。问起周围的朋友,都说练琴是个苦差事,几乎没有哪个孩子没因为练琴挨过骂的。请问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自觉地坚持下去?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讲在前面的故事

    火圈的那边有小鱼

    海洋馆里的驯兽员在训练海豹钻火圈的时候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海豹前面摆一个火圈,用手中的教鞭敲打地面,命令海豹往过跳。每次当它跳过去时,就会给它一条小鱼吃。但是如果它跳不过去呢?驯兽员真的会打它吗?不打,从来就不会打!

    驯兽员说,假设我因为叫它钻火圈而打了它,它就永远不会跳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挨了打,它就会把钻火圈这件事和痛苦的体验连在一起。

    一个是钻火圈有可能会挨打,另一个是钻过火圈去就会吃到鱼,哪种情况会让它更愿意去钻呢?当然是能吃到小鱼的情况!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回应

    要让一个孩子喜欢弹琴的唯一办法就是,当他弹琴的时候,整个家庭呈现出分享、喜悦的气氛。可以告诉孩子,当你弹琴的时候,爸爸妈妈特别开心,你的琴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来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我们若想让孩子坚持做某件事,就一定要从中找到积极的层面。比如想让孩子学习好,在他学习的时候,就要让整个家里呈现出令人感到舒服的氛围。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去上学,老师常常批评他,同学都瞧不起他,他会怎样?他会害怕,进学校腿就打颤。但是,如果老师特喜欢他,把他当成一个宝,同学也把他当成一个学习的榜样。他又会怎样?他上学的时候一定会箭步如飞。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家长,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站在旁边:你坐端正了!你的眼睛为什么斜着?你写字的姿势为什么不能端正一点儿?看你,作业还没写完就想着玩,你就不能专心一点儿?!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停地被父母说来说去,满耳朵灌的都是负面的评价,他是不可能有一个喜欢学习、自觉学习的好心情的。弹琴也一样,如果我们总去说你这儿弹得不好,那儿弹得不对,你怎么一点儿长进也没有,孩子只会离钢琴越来越远。因此,我们不要老关注孩子弹得不好的地方,而应该强调孩子弹琴给大家带来的享受。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当然,所谓积极的态度,也不见得是多夸奖。无条件的夸奖,只适用于孩子5岁以前。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对孩子说:宝贝,你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公主。看,我的儿子是天下最英俊的小帅哥。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是非觉察的能力,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此时的夸奖对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他要接受社会概念的调整,更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候如果还是过度地夸奖,孩子会产生疑惑,如果再大一些,他甚至会反驳你:你瞎说,我根本没有那么好!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以为夸奖是万能药,但实际上,这一招用着用着就不灵了。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其实,让孩子快乐的体验,除了口头的夸奖之外,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哪怕是给他端去一杯牛奶

    另一个需要强调的就是,表扬的另一方并不一定对应着惩罚孩子每次弹琴的时候,我们表现得很开心,但是他不弹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说什么。总之,不在弹琴问题上处罚他。如果他弹得好,你就表扬他,弹不好就打他,他内心就会产生混乱,钢琴在他心里面是分裂的。这样,在弹琴的时候,他的积极性和创意就会被压抑。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练琴 内心深处 孩子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