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乘车易发生的意外伤害

  • 发布时间:2010-04-1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成长发育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儿童乘车易发生的意外伤害,现在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出行,汽车代步应该算是很安全的,而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王立祥主任指出,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机能尚未完善,一旦乘车途中发生意外,大多数孩...,以下是完整【儿童乘车易发生的意外伤害】原文:

  • 现在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出行,汽车代步应该算是很安全的,而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王立祥主任指出,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机能尚未完善,一旦乘车途中发生意外,大多数孩子不具备应变能力,很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

    意外一:紧急刹车惯性伤害当遇有急刹车时,儿童颈部极易受到过大的惯性冲力而造成伤害。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儿童与成人相比,头部的比例大,致使颈部受力更大;尤其婴幼儿骨骼更是十分脆弱,其颈部更易受到致命性伤害。家长对策:自驾车时,为孩子准备儿童专用的安全座椅或安全座垫可以有效预防急刹车的危害。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意外二:气囊弹出冲击伤害汽车前排座椅的安全气囊对成人来说是安全的保障,但对儿童来说却非常危险。 因为儿童的肌肉骨骼成年人脆弱得多,气囊张开时的冲击力足可导致儿童胸部肋骨骨折等险情的发生。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家长对策:儿童乘车不宜坐副驾驶位。

    意外三:成人怀抱挤压伤害多数家长习惯抱着儿童乘车,殊不知,一个孩子在高速撞击事故当中,产生的冲力相当于一头大象的重量。

    此种情况下,家长非但不能作出反应保护好孩子,反倒可能对孩子产生挤压,严重者可致孩子内脏出血。家长对策:不要抱着孩子乘车,有条件的话,尽量让孩子自己坐。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意外四:误吸零食窒息伤害孩子乘车时间过长进食食物时,不要提供孩子颗粒状食物

    当车子行经不平的路段或紧急制动时,儿童食用果冻糖果、小饼干等零食可能误吸入气道,引发气道梗阻窒息而危及生命。家长对策:可采取将孩子抱着倒置过来压肚子的急救法,通过冲击顶压,增高孩子的腹内压和胸内压,将吸入气道的食物挤出来。如果仍不能缓解,家长要赶紧将孩子送到附近的医院。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意外五:肢体外移刮碰伤害孩子自制力控制力较差,当车窗开启时,不自觉将肢体伸出车外,易被路边树木栅栏刮碰,更为危险的是遭遇同向急驰而来的后方超车刮碰。

    家长对策:有儿童乘车时,不要随意开启车窗锁,或尽量不要让孩子坐在靠窗位置。

    意外六:关启门窗夹击伤害车门开启时如果推不到定位,微微回弹的力很容易夹伤孩子的手指。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电动窗的简易操作更可能导致玻璃窗夹伤手指甚至头颈部。家长对策:有儿童乘车的情况时,注意不要让孩子来开门窗,有这类需要时,尽量由家长代劳。

    意外七:坚硬物品戳刺伤害孩子手中拿握棒棒糖玩具枪刀等,一旦汽车变速或紧急刹车,器物极有可能戳伤孩子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家长对策:在车内只给孩子提供毛绒类玩具

    意外八:套用系带勒割伤害由于儿童身高还不够高,如直接使用汽车后座的成人适用的安全带,有可能会使安全带越过儿童的脖子,造成勒伤或割伤。

    出现交通事故时,儿童还有可能从安全带中被抛出去。家长对策:儿童和成人安全带是不配套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车内添置儿童专用的安全增高座垫,这样,孩子坐在专用座垫上,再系成人安全带就比较合适了。 来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意外九:空调废气中毒伤害冬夏季长时间开启空调会导致车内外空气不能对流,尤其是在汽车停止时,继续运转空调可使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聚集于车内;因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故在车内休息、睡眠时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家长对策:长时间行车途中如果发现孩子精神不振恶心呕吐症状,家长也要首先考虑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同时立即开窗通风。

    意外十:车门误开致命伤害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尤其在急速行驶过程中,如果孩子误开了车门,会将儿童抛出车外。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家长对策:自驾车时,孩子坐后排椅要有家人看护避免意外发生。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生长发育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