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春捂,要捂的恰到好处

  • 发布时间:2010-04-17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成长发育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宝宝春捂,要捂的恰到好处,春天正是宝宝好发疾病的季节。老话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从字面上看,这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妈妈们还是会问:春捂到底该怎么捂才恰到好处呢?...,以下是完整【宝宝春捂,要捂的恰到好处】原文:

  • 春天正是宝宝好发疾病季节。老话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从字面上看,这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妈妈们还是会问:春捂到底该怎么捂才恰到好处呢? 本文源于网络www.bbcms.net转载

    四条原则要牢记

    穿衣下厚上薄。在乍暖还寒的三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把握好时机。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三暖二凉很重要。三暖指的是背暖、肚暖、脚暖,二凉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做到这几点能够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受凉的几率。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过敏儿童不要捂

    都说春捂秋冻,但这并不适用于过敏体质的儿童。近来天气时冷时热,如果儿童不注意添加衣服,容易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则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来说,家长在这个季节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接触过敏源等,给孩子的健康设立一道保护屏障。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不同情况捂法不同

    1、在家要注意

    中午开窗。大多数的家庭都喜欢在早晨打开门窗通气,但是早晨的空气比较冷,而且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对宝宝的健康不利。所以,不如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再开窗吧。

    且慢换单鞋。开春了,你不要急着给宝宝换上单鞋。让宝宝多穿几天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袜子也可以穿得稍厚一点。 www.bbcms.net转载自网络

    房间、被窝都要捂。一般来说,春季里如果气温比较低,还是应该开一下空调,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同时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宝宝睡觉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让宝宝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给宝宝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宝宝反而会因为踢被子而着凉。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2、出门要注意

    就近活动。宝宝刚刚睡醒时,不要马上抱到户外去,应该让宝宝在室内活动一会儿,等身体活动开了再去室外。如果宝宝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最好提前给他脱掉外套。当宝宝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让宝宝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衣服,这样才不至于感冒。先捂后脱比先脱后捂更容易使宝宝感冒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出远门。出门前爸爸妈妈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了解那里的气候,以便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不要让宝宝坐在车子的风口里。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进出时应及时增减衣物。

    3、不同月龄要注意

    0-3个月:这个月龄的宝宝,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几乎没有活动能力。应该给宝宝穿柔软、舒适、厚薄适中、方便穿脱的开裆连衣裤。 本文源于网络bbcms.net转载

    4-6个月:宝宝翻身了,睡眠时间也比之前有所减少。要给宝宝穿柔软、轻薄、保暖的棉衣裤。

    7-9个月:宝宝会爬了,还会扶着墙壁走路。可以在棉衣裤外面加上一个厚薄适中的羽绒背心,方便脱穿又保暖。

    10-12个月:宝宝直立行走能力加强了,不要穿得太臃肿,限制了他的活动。在暖软、舒适运动式衣裤外加一个羽绒袄或丝棉小背心,就很不错。

    bbcms.net转载自网络



    2岁:宝宝会跑会跳,活动量大大加强。要小心衣服太多玩出汗后反而容易感冒。可以给这个年龄宝宝穿粗棉布运动棉衣和中厚的背心,裤子膝盖处也可适当加厚,方便活动。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春捂 恰到好处 宝宝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