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RSS 订阅
网站首页
育婴知识
成长发育
胎教教育
宝宝健康
宝宝心理
宝宝营养
宝宝培养
孕期知识
分娩产后
起名故事
当前位置:
育婴百科大全主页
>
宝宝培养
> 幼儿独处的积极意义
幼儿独处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07-08-28 转载:
育婴百科网
分类:
宝宝培养
热度:
加载中
℃
欢迎光临
育婴百科
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
育婴知识
文章是:
幼儿独处的积极意义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以下是完整【
幼儿独处的积极意义
】原文:
毛毛,5岁,
幼儿园
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
眼睛
,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
妈妈
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
孤独
”,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
妈妈
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
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
妈妈
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
孤独症
”吧? 正常的独处 现在随着“朋友式”
家庭
的出现,大人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
孩子
的
知心朋友
。然而很多
父母
却发现,
孩子
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大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保留了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会很
策略
地与大人保持一点距离。 这样的“独处”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独处”决不是大人的
专利
,
小孩
子也一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时空。而且,从情感发展而言,随着
孩子
年龄
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
孤独感
”就是
孩子
5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这与“
孤独症
”(也称为“
自闭症
”)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
孤独症
”是一种严重的
长期
发展
障碍
,通常在3岁前发病,主要有三点表现: 1、人际交往
障碍
:不愿与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
社交
人际关系
; 2、
语言障碍
:无
语言
或只有很少
语言
,甚至只是
鹦鹉学舌
地仿说,言语发展严重滞后; 3、
情绪
与行为
异常
: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
表情
(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
敏感
,不知道
害怕
和危险,
肢体
粗大
运动
和
精细
运动
可能发育不平衡。 而且“
孤独症
”常常伴随着
认知
与学习上的
障碍
,诸如:因为他们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所以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相关性,或者说无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关系,不能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意思;常常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
忽略
了重要部分;专注力一般比较差,很难跟随
训练
者进行
训练
,经常会自顾自地玩或者看周围的东西;
思考
方式较简单,只能明白具体的概念,较难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较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时间段内很难有组织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积极
的独处 我向来喜欢
小孩
子,
小孩
子也非常喜欢我。有一年暑期回家,
邻居
家的两个
孩子
来找我玩,一个7岁,刚上
小学
一年级,而另一个只有4岁。我将他们带去附近中学的体育馆玩,结果却发现两个
孩子
非常不一样:7岁的
孩子
做事一板一眼,
跳绳
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个4岁的
孩子
却像个小
猴子
,一会将
跳绳
绑在双杠腿上当“
摇篮
”,一会拿
起皮
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7岁的
孩子
也模仿他来玩耍…… 对于这两个
孩子
的
家庭
我是非常熟悉的,7岁
孩子
的
父母
非常“用心”,对
孩子
照料得非常细致,而且给
孩子
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从
孩子
4岁不到就开始学
钢琴
、学书法,这个
孩子
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那个4岁的
孩子
,
父母
都比较“
粗心
”,而且
孩子
越大、
父母
越
粗心
,很多时候都让
孩子
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
孩子
经常处在“
孤独
”之中。但从上面的
故事
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
孩子
像那个4岁的“小鬼”呢——独立而富有
创造性
! 是的,这就是“独处”的
积极
性: 1、“独处”利于
独立性
发展 在咨询中,遇到过不少
父母
这样
抱怨
自己的
孩子
:“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
孩子
就不做功课,就思想
开小差
了。”然而,进一步交谈与分析后,我总会发现:“这
孩子
”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
孤独
”。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
无微不至
的大人们,
爸爸
、
妈妈
、
爷爷
、奶奶、外公、外婆,都
想方设法
给他最好的照料,他的
一颦一笑
、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到丝毫的
孤独
与寂寞,总是有人逗他玩耍。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这
孩子
”总喜欢要大人陪着玩耍,“这
孩子
”总要大人帮忙穿衣、吃饭,“这
孩子
”总是要大人“陪读”才行。 可见,没有独处的
孩子
也就缺少了
独立性
,不仅缺少生活上的
独立性
,更缺少
思维
上的
独立性
。所谓“在独立中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
锻炼
,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乐趣,怎么可能习得“独立”的能力呢? “独处”是
孩子
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
孩子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
环境
、解释
问题
,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大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
孩子
动手、动脑的机会。 2、“独处”中的
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呢?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决
问题
。可见要想有创造,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
问题
”存在。“
问题
”是激发
思考
、激发创造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
苹果
总是向下落”;
爱因斯坦
之所以提出了“
相对论
”,是因为这样的
问题
困扰着他——“高速运转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
问题
”就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
知识
和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有挑战,有挑战才可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其二,必须有“独特性”存在。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决
问题
的时候,能从特别的角度来
思考
,能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独特性”会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奇妙,使不能解决的
问题
迎刃而解
。比如,前面
故事
里那个4岁的
孩子
之所以能“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能用“独特”的方式来玩——“一会将
跳绳
绑在双杠腿上当‘
摇篮
’,一会拿
起皮
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他赋予了
跳绳
、皮球等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因为“
创造性
”需要“
问题
”和“独特性”,所以才更加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当
孩子
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
问题
”。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他却不够高;他想去抓旁边的
玩具
,但他的手不够长……试想如果周围都是大人,都是帮手,他的愿望还能产生
问题
吗?多半是“
孩子
,想要这个是不是,来,
妈妈
给你!”没有了“
问题
”,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前提。 而有了“
问题
”,就一定有创造吗?当然也不是,还需要“独特性”。对于那么小的
孩子
而言,怎么样才可能独特呢,当然是在没有限制与指导的时候,才可能展现“独特”。否则,大人早将预定的答案给了
孩子
,
孩子
的
问题
一下就解决了,还要什么“独特性”?前面
故事
中的那个7岁
孩子
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
思维
定势——“
跳绳
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周围的大人太
细心
了,
细心
地连怎么玩、怎么动都规定好了,以至于这个
孩子
根本没有机会“独特”了。相反,那个4岁的
孩子
,恰恰是“独处”惯了,至少是有充分的“
思维
上的独处”,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独特的机会。 享受“独处” 这就是“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
孩子
时间、
空间
上的一种自在,是
孩子
心灵
自由的时刻,“独处的
孩子
并不
孤独
”。
心理学
上有一种帮助人
成长
的
课程
叫“SOLO”,就是将当事人放在一个“独处”的情境中,没有人跟他
说话
、没有人跟他交流,让他独自待着。结果发现,“SOLO”后的当事人
思维
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
思考
与体验,给当事人很大的人生启发。 实际上,很小的
孩子
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比如研究发现:1岁内的小
婴儿
就会自己玩,而且听着
音乐
能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小
婴儿
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
年龄
增长,
孩子
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所以,“独处”并不是
孩子
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
孩子
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
孩子
的“独处”,越是想让
孩子
100%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
孩子
独处的时空。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
父母
珍惜
孩子
的“
孤独
”,也要建议
父母
定期SOLO一下,让自己与
孩子
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
思考
和历练的
空间
。 记住:如果您与
孩子
原本要好,那么请相信
孩子
,如果他有需要肯定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要知道,
父母
与
孩子
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所以有“距离”是难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
父母
的,能够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与
孩子
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
孩子
“亲密无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去亲近
孩子
。这样你会觉得轻松,
孩子
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留给
孩子
一个“
隐私
”的
空间
,也留给自己一个“不过度关注”
孩子
的警醒。
育婴百科网
提示本文Tag:
积极
幼儿园
免责声明:本站
育婴知识
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育婴百科
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
育婴知识
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育婴知识
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
4、5岁,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下一篇:
让孩子快乐说晚安
育婴知识相关文章
孩子老是被欺负家长怎么办?
孩子上学的接送问题
上幼儿园时的宝宝冬季穿衣指南
幼儿园老师指挥学生景区小便
早一天识字早一天开智
宝宝入园,身藏针孔摄像机
男童在幼儿园内突然死亡
送宝宝去幼儿园常犯的6个错误
幼儿园混龄教育是好还是坏
宝宝早期教育三岁定终身
入学前给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孩子好强受不了挫折怎么办?
男童在幼儿园被同伴咬伤生殖器
双薪家庭,谁来带宝宝?
亲宝专家出招:节后帮宝宝顺利返园
幼儿如何学英语效果好
幼儿园面试,宝贝你别怕
宝宝遭遇幼儿园面试了吗?
难道从幼儿园就开始择校?
如何让老师喜欢你家的宝宝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
3335
什么时间做新生儿筛查?
3334
四季营养食谱的安排
3334
游戏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意识
3334
宝宝小手指的5步成长
3333
起名24技法—谐音取意法
3333
孕妇贫血,怎么补铁
3333
婴儿翻身阶段的七大重点
3333
剖腹产伤口康复自助处方
3333
产后性障碍不可小视
3333
了解急产的表现和诱因
3333
女人性欲幻想世界大揭秘
3333
女人把男人压在下面“做”
3333
儿子犟嘴时
3333
激发孩子艺术欣赏的兴趣
3333
双臂交叉运动(适于2个月以下
3333
婴儿米粉不能当“饭”吃
3333
产科医生教你拥有好“孕”气
3333
脐带是胎儿的“生命线”
3333
胎盘功能全不全(图)
3333
如何走出孕期疲倦的怪圈?
0
产后乳房呵护的9个关键
0
虎年妈妈催乳秘籍为宝宝准备
0
母乳喂养访谈实录(四)
0
母乳喂养访谈实录(三)
0
母乳喂养访谈实录(二)
0
母乳喂养访谈实录(一)
0
母乳喂养要注意的误区
-2
应对产后奶水不足的7个中药方
1
“喝”出挑食宝宝的健康
0
怎样让宝宝顺利断掉夜奶
0
母乳喂养是必要的
0
产后第一次哺乳都是啥滋味
0
这些情况请立即停止母乳喂养
0
怎样哺乳乳房不下垂
0
怎么给宝宝拍打嗝?
0
专家解析:关于母乳喂养的
0
宝宝越吸吮乳汁分泌越充足
0
关于母乳喂养的六大假象
0
关于母乳喂养的九个注意事项
0
7招轻松应对BB厌奶
1791
给孩子打好“底子”三法宝
2637
孕期用药,怎样才算安全?
2540
“喝”出挑食宝宝的健康
3216
宝宝生长3弯曲妈妈要注意
3126
应对产后奶水不足的7个中药方
1387
产妇及哺乳妈咪补钙提案
2470
产后补钙食谱:华彩鱼肉
2790
一周减肥养颜食谱
1215
烹调产妇蔬菜需注意什么
1310
恢复曼妙身材的30个饮食法则
1501
五道塑身养颜蔬菜汁
2947
产后告别面色晦暗的食疗方
1382
月子里的5款补钙食谱
3058
坐月子药膳:健康又美味
1612
产妇健康调理药膳
1714
改善产后性生活的美食
3307
促进乳汁分泌的五种蔬菜
1407
春季吃山药减肥又丰胸
1413
适合春季的宝宝辅食
3225
哪种奶粉能使宝宝健康成长
施暴
工薪族
成婚
赴港生子
肥婆
面膜
孝道
精髓
灯谜
孔夫子
勤工俭学
脱口秀
品性
暴力语言
恶疾
求医
卖血
脱皮宝宝
君子之交
淘气包
性动作
耍流氓
咳喘
痰热
弱肉强食
卡内基
花王阁
本站育婴内容均转自网络,不对育婴知识其真实性做任何考证,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Www.BbCms.Net - 育婴百科大全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HTML Site Map
-
金东浩成长记录
Powered by Www.Bbcms.Net 皖ICP备1000832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