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听力损伤,静悄悄地来,当我们对周围的声响习以为常时,你是否知道,其中的某些声音,可能会不知不觉地给孩子的听力带来损伤,而我们却没有觉察?仔细地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或许你早已经习惯了,并没有...,以下是完整【听力损伤,静悄悄地来】原文:

  • 当我们对周围的声响习以为常时,你是否知道,其中的某些声音,可能会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听力带来损伤,而我们却没有觉察?仔细地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或许你早已经习惯了,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可你知道吗,在所有的声音中,并不是每一种都“声声入耳”,其中噪声就是我们应该远离却又很难完全避免的。而且相对于成人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噪声的伤害,给听力带来损伤。环境学家们把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噪音分成两类:一种会使人焦躁不安,而另一种却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可避免地会被各种各样的噪音所包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力在噪音干扰下不知不觉地减退。尤其是儿童,他们恰恰是最容易受到噪声污染而造成听力疾病的群体,而且往往是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使他们的听力逐渐减退。高分贝的声音是如何毁坏孩子们的听力呢?主要是噪声过度刺激了孩子们内耳里弱小但却非常精密的“感应接收器”。在孩子的耳蜗里通常有15000到20000个这样的“感应接收器”。一旦它们受到损伤,它们就不再能够把声音传送给大脑了。由于高分贝的噪音而导致的听力受损是永久性的损伤。虽然助听器可以帮助孩子们听见声音,但是,就像近视眼镜不能治愈视力一样,助听器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听力损伤。第一时间,察觉听力损伤专家认为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他们身心全面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听力减退就会对学习各种技能造成严重的障碍,尤其是在他童年的最初阶段。如果孩子听力已经减退了却比较晚才被发现,那么听和说方面发育的关键时期就错过了。也就是说,由于声音不能通过耳朵的传输去刺激大脑听觉控制中心了,所以孩子的听说能力在本该发育迅速的时期却没有任何进展。从而,也影响孩子与人交流能力的发育和情感的发育,等孩子上了学,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幸的是,孩子听觉方面的疾病常常被大人们忽视了。等到你注意到孩子听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的时候,你的孩子很可能已经错过了很多学习语言和其他重要技能的时机了。所以,父母应该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另外,下面介绍一些孩子听力减退后的症状,希望可以帮助父母及时了解他们的孩子在各个时期听力是否发育正常。新生儿:距离孩子20~50公分拍拍手,他没有任何反应,或者他听到你的声音后并没有安静下来。8~12个月:你孩子听到熟悉的声音并没有转过头去,或者听到人们的说话声没有对应地呀呀学语。1岁半:孩子不能说出一些很容易发音的字,比如妈、爸,或者你让他做那些你教过的动作,他一直不会做。2岁:孩子没有通过眼睛看见你的提示,他就不能按照你发出的一些简单命令去做。3岁:孩子不能断定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或者他不懂也不会用一些词,象走、我、进来、大等等。4岁:孩子不会把有些比较近的经历联系起来,他不懂前后或者左右这些简单的方向。5岁:孩子不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或者他说的话很难听懂。上学后: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听力减退的表现是:经常性的漫不经心,精神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能力低于同一时期的孩子,或者频繁地感冒耳朵疼。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上所描述的任何一个问题,或者他的行为能力达不到同一年龄段儿童的中等水平,你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4种保护孩子听力的方法在嘈杂的环境里怎样保护孩子听力呢?下面是提供给父母的几条建议。1.使孩子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避开生活中常见的噪音污染源,比如电视,或者高音量的立体声音响。2.当孩子周围有长时间的噪音的时候,例如,隔壁在打电钻或者工地上机器响个不停的时候,父母最好给孩子带上那种保护听力的耳塞,或者带着孩子远离污染源。3.确保家里所有的加热设备和制冷电器在噪音方面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标准,同时关注在孩子学校里和其他生活环境是否存在噪音污染源。4.如果家和学校都被车水马龙的环境所包围,那么孩子无论上学还是在家都将总是生活在一个过度嘈杂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孩子听力就肯定受到影响。因此,父母就应该在房间的布置上和安排上做一下小小的调整:父母可以更换密封性更好的窗户或者门;选择静音的加热和通风设备;让孩子呆在受外界影响最小的房间里。这些细微的调整都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有益于保护听觉能力的环境。潜在损害听力的声音据研究,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处于85分贝或者更高的噪声之中,将可能导致听力受损。下面是各种声音或者场合所达到的分贝数。厨房垃圾处理器:85分贝汽车流量大的马路上:85分贝吵闹的餐馆:85分贝音量开得很大的随身听:110分贝农用设备:110分贝救护车的警笛声:120分贝摇滚音乐会:120分贝燃放烟火:125分贝挤压后发出声音的玩具:135分贝喷气发动机:140分贝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听力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