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三心”,从容育儿

  • 发布时间:2007-06-28 转载:育婴百科网 分类:宝宝培养 热度:加载中

欢迎光临育婴百科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育婴知识文章是:巧用“三心”,从容育儿,教育孩子既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方式,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心灵,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利用了孩子的“三心”。满足虚荣心孩子的虚...,以下是完整【巧用“三心”,从容育儿】原文:

  •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又要讲究方式,用智慧去了解孩子心灵,选择适合孩子教育方法。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利用了孩子的“三心”。满足虚荣心孩子虚荣心其实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适度的虚荣有益孩子自信、自尊培养。巧妙地满足孩子虚荣心理,能够激发他自我表现的欲望。所以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出风头”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热衷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暑假到了,丈夫提议让5岁的儿子参加少儿英语班学口语,可我深知贪玩好动的儿子不会乖乖听话,即便强迫他就范,他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怎样才能打动儿子的心,让他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妈妈英语都忘光了,想从头学起,可没有辅导班要妈妈这样的大龄学生妈妈想啊,只有拜你为老师了。”“我?”儿子睁大了眼。“是啊,不如你去参加英语班,回来后再教妈妈,这样不就可以了吗?”儿子异常兴奋,爽快地参加了口语班,而且雄心勃勃地想当好我的老师。当然,我也很虚心地向“儿子老师”学习,这个互动的过程,既使孩子巩固了知识,又促进了他学习的劲头。孩子到上学年龄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恼火。而父母越是恼火,对于孩子越发训斥,这样就使孩子更加反感,直接影响父母孩子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呢?1、宜疏不宜堵。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办法,效果往往比简单的堵截、禁止要好。有些事情靠简单命令式的禁止是收不到效果的,结果往往是禁而不止,只有通过说服、诱导的方法进行疏导。对待同一事情,方法不同,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2、宜褒不宜贬。孩子在完成一项工作时总会遇到困难,这时家长绝不能说:“我就知道你完不成任务。”“我看你就会说大话”等等丧气话,这样会贬低孩子的信心,容易让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适当、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孩子在享受成功的乐趣时,他的信心就会足,心情也就会好,乐于接受家长提出的要求。3、宜静不宜动。遇到孩子违反纪律,或与父母“顶牛”时,家长要冷静,不要急躁。遇到出现僵局时,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这利于双方都反省自己。反之,双方都在火头上,互不服气时,孩子质问父母,家长怒不可遏,甚至大动干戈,拳打脚踢,这样只能激化矛盾,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4、宜尊不宜刺。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教育的前提。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有爱心,还要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心理共鸣,激发其上进心。十二三岁孩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最忌父母的讽刺、挖苦。如果采用讽刺、挖苦的做法,就会挫伤孩子自尊心,加重孩子逆反心理。巧用好胜心好胜是孩子天性,家长不妨多给孩子提供“竞争”的机会,在“竞争”中多鼓励,巧激将,让孩子取长补短,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坏习惯。儿子原本做事拖拉,穿衣服要好半天,洗脸也是不紧不慢,吃饭更是“细嚼慢咽”。我和丈夫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也不见他改正。想起儿子争强好胜的个性,我干脆引入“竞争机制”,趁着假期把比儿子大一岁的侄女接到家里同住。我鼓励两个孩子凡事都展开竞赛,“看谁故事讲得好”,“看谁动作麻利”,“看谁吃饭不挑食”等,这些小竞赛的展开,激发了儿子的好胜心,有了竞争对手,他自然不甘落后,一个月下来,原来那些拖拉磨蹭的毛病已不见踪影。“潜意识”是深层心理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产生于什么年代已不可考,但它的流行却自19世纪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开始。“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存在的大脑活动。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其活动之时,活动的发出者并不自觉到活动的存在。 所以,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自觉”。“潜意识教育”就是在孩子“不自觉”的情境下施加教育。它和让孩子们自觉到的“正面教育”应该是互补的。二者比较,颇有趣味。 “饥饿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饥饿教育”是日本小提琴教育铃木创造的一种教学法。在铃木的教室里,经常有许多儿童被带来学小提琴。对于初次参加学习的儿童,铃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拉琴,只允许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听到其他孩子奏出梦幻般优美的乐章,新来的孩子学琴的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直到这时,铃木才许可孩子拉一两次空弦。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饥饿法”。“饥饿法”在显意识层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信息不是“要你学”,而是“你还没有学的资格”。但它在潜意识上却把“学习”的价值提高了,提高到一个让受教育者仰慕的位置。 这种潜意识的“饥饿法”的应用是可以多方面的。父母亲为了引起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拿起童话声情并茂地讲述有趣的故事,待把孩子的兴奋引到高潮后,结束讲述并把书“不经意”地放进不上锁的抽屉,或放回书架较高的位置。这个动作会在潜意识层给孩子一个压力,好像在说:这本书虽然有趣,但太深奥,你还看不懂。孩子为了缓解潜意识层的好奇心自尊心的压力,就会爬凳子找书看。而且阅读的趣味也会倍增。 古人有说:请将不如激将。“饥饿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归入“激将”一类。这种“激将”,是“潜意识教育”的一个入门。 从“饥饿法”可以看到,潜意识教育经常有一个特点,就是教育者一般都隐蔽教育的意图,其教育方向从表面看来似乎与正面教育相反。然而,由于能激发被教育者的主动精神,所以潜意识教育比正面教育效果经常会好得多。 巧妙转移幼儿园的哭声 每当新学期的第一天,如果路过某些幼儿园,会遇见许多父母带着新入园孩子高高兴兴地走进大门。但是,父母的离开却是很不容易的事。往往要用许多巧计欺骗孩子,但到头来仍会传出长久的撕心裂肺的哭声。怎样才能使这种哭声消失?这些幼儿园的一些教师以为这是不值得思考问题。甚至安慰父母说:没有大事,让他哭三两天,以后就习惯了。她可能不知道,三两天后孩子虽然真不哭了,但却在潜意识里种下了对幼儿园的恐惧,进而是对所有学校教育都产生一层阴影。这对未来的学校学习将是很难补救的心理损伤。 在美国幼儿园,却有一种对这类母子分离的“绝望反应”的对付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又可归结为潜意识教育法。 美国幼儿园一般在幼儿初入园前有一个参观幼儿园的安排(时下不少国内幼儿园也已设置了这一节目)。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四岁孩子来到幼儿园。一位幼儿教师带领他们到处参观。当看到小班孩子绘画的展览时,孩子说:“这些画真难看!”他妈妈纠正他:“不能这样说,你画得也没他们好呢!”但老师温和地说:“我们这里画画只是好玩,不一定要画得好看。”接着来到游戏室,孩子指着一部小火车说:“小火车怎么坏了?”老师又笑着说:“玩具是用来玩的,坏了也没关系。”第二天,孩子来上学了,他完全没有哭,更没有绝望的恐惧。他母亲问老师,为什么昨天这样回答孩子,老师说:“当孩子说画难看时,他其实是认为画好看,他担心自己画不了这样好看的画怎么办;回答他‘画得不好不要紧’,是解决了他的担心;当孩子说‘小火车怎么坏了’,是担心自己也会这样搞坏小火车。”这个幼儿老师的回答,正好在潜意识层次解决了孩子焦虑。 因为懂得潜意识,这位幼儿教师孩子的理解起码比孩子母亲深了三层:第一层是她知道孩子的“错话”是无意识而不是有意识的;第二层是她知道孩子心理深处的压力;第三层是她知道正确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的方法。懂得幼儿潜意识的需要,似乎是美国幼儿教师比我们多数幼儿教师知识上的优势。这种知识的优势,我们的幼儿教师和我们的父母都是应该学习掌握的。 “学琴孩子不变坏” 民间有一句老话是“学琴孩子不变坏”。“学琴孩子不变坏”,这个说法当然是相对性的说法。这个“相对性”表现在:一,不是说一切学琴孩子都不变坏,而是多数学琴孩子比较难变坏;二,“学琴”在这里不光指学会弹琴,更指学会欣赏琴音;因此,被强迫弹琴,对琴音一点不爱好的孩子是不在此列的。 然而,即使是相对真理,也存在一个解释吧:学琴孩子为什么不变坏?——这又牵涉潜意识教育问题了。 其实,人类的所有行为不光受意识支配,更受潜意识的支配。潜意识的不满足,经常是推动人发动行为的动力。一个人受到潜意识的压力,几乎必然地会采取行动以使这个压力得到缓解。缺乏文化艺术教养孩子缓解方式一般比较激烈,容易采用攻击性手段。比如开口骂人、动手打架、抢其他孩子玩具等。但能欣赏音乐孩子却懂得温和的缓解方式。他们的心理节奏比较平和,他们在待人接物中因而也会比较优雅得体,这使他们不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容易做过激的伤害别人的事。 这就是,学习音乐能在潜意识层解决品德问题。也即是说,不必对孩子说,我要对你进行品德教育,而只要播放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接受着道德教育。 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品课成绩很好的学生,行为有时并不是那么好,尤其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这就是说,德育的难点在于容易停留在口头或纸面,而难以内化成为学生“自我”的品质。要“内化”,就不能不触及学生潜意识。要过好“内化”关,教育年龄最好从幼儿开始;最佳的方法往往是运用潜意识的暗示法潜意识暗示,除了隐藏在优美的音乐里,还隐藏在健康的童话游戏之中。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童话时期”。在幼儿期儿童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木头、石头会说悄悄话,树叶跟树叶会是好朋友。这种想象力童话想象力,也是游戏想象力。富有想象力孩子,能把一段木棒、一个瓶子想象为和自己玩游戏小朋友,玩得热火朝天。 研究表明,在童话游戏里存在潜意识暗示,这类暗示能使儿童较容易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人的世界。当然,还应补充的是,这里说的童话游戏,应该指的是健康的童话游戏,不同的童话游戏潜意识暗示是不同的。这在潜意识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在健康的童话游戏里,儿童的“自我”在各种“替代”和“扮演”中能通过进入到其他人的世界,理解其他小朋友的情感。研究者曾让一对互不相让的小姐妹玩游戏,姐姐扮演妹妹,妹妹扮演姐姐。游戏玩得很高兴。玩完之后,一对小姐妹开始互让玩具了。她们在潜意识中已接受了对方对玩具的需要,并由此而开始产生“同情”这一德育元素。 德育,自“让玩具”开始就有可能从内部坚实地建立起来。善待好奇心孩子好奇心是一切创新的基石,发明创造就往往萌芽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而止于家长粗暴的干涉和限制。虽然儿子的好奇心总是与“犯错误”相伴相生,但我对这些“错误”都尽可能抱以宽容的态度。 刚买来的玩具,儿子为了看个究竟,一会儿就给肢解得七零八散,我会笑着让他“重新组合”,如果儿子不能独立完成,我再从旁协助,决不轻易包办。对儿子好奇的发问,诸如“牛奶加上醋是什么味道?”“红色与绿色合在一起是什么颜色?”我从不简单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给他自由思考空间,让他自己去猜想验证。对孩子“三心”的巧用,使我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不迫,其实对于孩子教育,会因为家长选择切入点的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效果,只要家长付出了慧心的参与,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应。捣乱是宝宝好奇的表现,好奇则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每个成为大家的科学家、艺术家或者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几乎都是好奇心很重的大孩子或老顽童。因此,好奇无疑是成功的重要特质之一。但好奇如果仅仅停留于好奇,那么其意义就会被大打折扣。 面对宝宝好奇心妈咪做对了吗?宝宝捣乱场景回放凯西手里拿着一杯牛奶,小手一抖,牛奶洒了。她奇怪地看着地毯上逐渐扩散的奶晕,弯下身子,用小手好奇地摸了摸地毯上湿湿的那一小块地方。凯西看看地毯,又看看杯子里的牛奶,疑疑惑惑地换了个地方,故意将杯中的牛奶洒出一些。凯西惊喜地发现,原来地毯上湿湿的那块斑痕确实是她自己的杰作。观察到凯西的“捣乱行为”,你会做哪一种妈咪呢?糊涂妈咪的做法——着急忙慌地跑过去把凯西手里的杯子拿过来:“噢,凯西,牛奶不能洒地毯上。你看,你把地毯弄脏了,把牛奶浪费了。”看到凯西蹲下去玩弄被牛奶弄湿的地毯,妈咪赶紧抓住凯西的小手:“凯西,看你把小手弄脏了,地毯也弄脏了,我们赶紧洗洗去。”中庸妈咪的做法——远远地看着凯西自己在一边玩,既不干扰凯西,也不参与凯西的游戏,事后默默地把凯西造成的混乱局面收拾干净。聪明妈咪的做法——不仅没有阻止凯西的行为,也不仅仅是默认凯西的行为,相反,妈咪很热心地将茶几下面的小块地毯拖出来,给凯西准备了自来水番茄酱色拉油……凯西蹲在地上,往地毯上洒点水,涂点番茄酱,滴几滴色拉油,歪着头看看,用小手摸摸,然后不断重复她的游戏。她完全被她观察到的现象迷住了:自来水很快就渗透进地毯,晕开大片的斑痕;番茄酱基本停留在原地,没有太多改变;沾上色拉油的地方油汪汪的一片,甚至洗干净之后还留下了浅浅的油痕……透析妈咪做法:宝宝从出生那天起,就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刚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对声音有所反应,几个月的宝宝一听到声音就转头寻找,一看见东西就想伸手去拿,再大些的宝宝对周围更多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看见下雨可能想要出去走走,感受感受被雨水淋湿的滋味;看见落叶就想去踩一踩,欣赏落叶被踩到的响声;看见流水就想用小手去摸摸水流,或下水去拨弄拨弄,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水花;看到不断蹦跳的皮球可能会想方设法把皮球打开,看看里面究竟装着什么……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宝宝好奇心的具体体现,也是宝宝学习的最佳方式。糊涂妈咪的做法几乎是大多数妈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最原始的反应,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是无疑会打压宝宝好奇心,棒杀宝宝因好奇而萌发的创造力与探究事物的能力;中庸妈咪的做法虽然不会打压宝宝好奇的天性,但可能会让宝宝好奇心仅停留在好奇阶段;聪明妈咪的做法则能够及时利用宝宝好奇心,让宝宝的好奇更进一步,转换成培养宝宝创造力与探索事物能力的强大动力。对待宝宝好奇心的明智主张1、无条件地满足宝宝好奇心假如宝宝对电视遥控器或者其他事物发生了兴趣,与其担心他们毁坏物件,不如教给使用的方法,满足宝宝想要自己操作的好奇心。例如,妈咪在厨房忙碌时,宝宝总喜欢跟进去摸摸这里摸摸那里。这时,妈咪就可以安排宝宝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他洗黄瓜西红柿、拌凉菜,帮着妈咪拿调料等。在这一过程中,宝宝就可以了解一些蔬菜的特性,观察食物生熟前后的变化等,使好奇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而且,还有可能更好地激发宝宝深层次好奇心培养探索事物的能力。如此做法,既可满足宝宝好奇心,也给了宝宝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宝宝更好地积累生活经验。2、不要以成人思维约束宝宝由于宝宝认知有限,因此常常会问很多奇怪的问题或者产生很多奇怪的想法。当宝宝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坚持不懈地打破沙锅问到底。面对宝宝好奇心妈咪一定要认真对待,切忌以成人思维方式来束缚宝宝的想像力。比如,宝宝揪小草了,妈咪提醒宝宝不要揪小草,宝宝指着自己小手上的绿色很认真地说:“这样小草会哭的。”妈咪可以说:“那就让小草会哭吧”。妈咪没必要一定要告诉宝宝小草不会哭。3、创设满足宝宝好奇心环境宝宝来说,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蕴涵着丰富的可供探索的资源。家里的客厅、厨房、阳台,户外的公园、马路、随便哪个小犄角旮旯,都能成为引发宝宝好奇心诱导宝宝提出问题的学习场所。妈咪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根据宝宝的兴趣适时适度地提供材料和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动手体验。聪明妈咪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寻找他们需要的答案,并进一步引导宝宝深入探究事物的奥秘。4、在游戏中正确诱导宝宝好奇心比如,宝宝到了2-3岁时特别喜欢敲敲打打,妈咪可以提供几根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棍棒(圆头的、小而短的,木制的、橡胶制的等),让他们尝试敲打不同质地的物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蒙上宝宝眼睛妈咪来敲打敲打,让宝宝辨别妈咪敲打了什么。 这样就可以引导宝宝探究不同质地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品上,产生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同一质地的棒子敲打在不同物品上,产生的声音又有什么不同等。这样,会引导宝宝在好奇的基础上探索更多事物的奥秘。5、做个和宝宝一样好奇的妈咪如果妈咪对周围事物显得十分冷淡,甚至对宝宝好奇心不以为然,那么宝宝的好奇天性就会在无形中受到压制。因此,妈咪也要在宝宝面前做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引导宝宝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比如,带宝宝外出的时候,妈咪可以在野外寻找一些比较奇特的花草树木,比较小鸟、小昆虫的叫声;发现不同种类或者同一种类植物、动物甚至石头、泥土之间的细微区别等。6、鼓励宝宝有更多非常规的玩法如果宝宝好奇心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上,那么宝宝的好奇也仅仅是好奇而已。好奇是创造力的源泉,但是仅仅停留在好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好奇的人很多,而具有创造力的人却并不多的原因。比如,宝宝不按常规的方式游戏妈咪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宝宝,试图将宝宝拽回所谓正确的轨道。正是通过这种非常规的玩法,宝宝才能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最好的发挥。比如,宝宝在搭积木,说他想搭个房子,但在好不容易把房子搭起来后可能会随即把刚刚搭建成功的房子推倒。宝宝这么做可能是想要了解推倒房子会出现一些什么后果:房子倒塌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响声?房子倒塌时积木块可能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散落?房子倒塌后还能不能恢复它原来的模样……这时候,妈咪千万不能懊恼地呵斥宝宝:“看看你,好不容易把房子搭好,我可再不陪你搭了。”7、和宝宝一同探究事物的奥秘宝宝会有很多古怪的想法,比如吃了五香花生他可能会奇怪:这种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种出来的?煮出来的?面对宝宝好奇心妈咪可以引导他们设想很多的可能,然后帮助宝宝一一证实,或是一一否决。聪明妈咪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花盆,和宝宝一同种下花生,再一道亲自下厨煮花生。然后,带他们到超市买各种花生,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带宝宝去工厂看看,让宝宝了解这些好吃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宝宝在做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他们可能会疑惑要怎么才能让种出的花生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呢?妈咪不必直接给宝宝答案,让他们自己大胆地去设想。也许,宝宝的想法在成人看来可能很可笑,如为了让花生有味道,可能想到要把糖、辣椒、花椒、大料等调料连同花生一起种下去。不要嘲笑宝宝,只管让他们大胆尝试好了。

  • 育婴百科网提示本文Tag:虚荣心 育儿 


    免责声明:本站育婴知识内容均转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育婴百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育婴知识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育婴知识版权归其所有者所有,育婴知识所有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育婴知识最新评论 返回育婴知识首页>>